【另類寵物】別以貌取蟲 給爬蟲一個家

【另類寵物】別以貌取蟲 給爬蟲一個家

人類是殘酷的物種,愛以貌取人,對於非可愛族類或大眾眼中謂之「美」的東西,總是選擇置之不理,眼不見為淨。就算願意將牠們從寵物店帶回家中,但數十元一隻巴西龜,數百元一隻守宮或蜥蝪,買回來後不懂飼養,隨便放生水池公園,自以為讓牠們回歸大自然積了陰德,殊不知這些地方跟本不是牠們的生存空間,面臨細菌感染、打鬥、營養不良,有幸救回來的,往往百孔千瘡,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義工郭秀雯(Mary)提到這些小可憐,語氣帶着唏噓。

五百多呎的會址,數十個箱子裝滿各種兩棲爬蟲,大部分是義工或有心人救助回來的,也有漁護署充公回來的動物,這個慈善組織一直提供領養服務,希望能推廣香港人有關兩棲及爬蟲動物的知識,但香港人對這些寵物的第一印象如何?Mary說根據她的觀察,普遍都不太好,「很多人會覺得牠們冷血,沒有思想感情,不像貓狗一樣有交流,他們太多自入為主的觀念,例如覺得蛇吐舌,是否要咬我?他們不了解不認識,便會有恐懼感,反而小孩子沒有這麼多包袱,接受程度較高。」

協會在牛頭角的會址,地方不大,但放滿了各物種的寵物,等待有心人給牠們一個新家。

香港兩棲及爬蟲協會義工郭秀雯(Mary)。

協會舉辦領養日,鼓勵市民接觸這些另類寵物。

協會舉辦領養日,鼓勵市民接觸這些另類寵物。

不過,香港始終不會只能容下一種聲音,有香港人害怕得遠遠看到蛇便要拉着朋友離開,也有人願意無條件付出,協會義工舉辦領養活動,也不乏樂意接觸牠們的人,「有些『中游份子』接觸過爬蟲動物後,都願意去了解牠們更多。」Mary說。

但了解牠們後,想帶牠們回家,還是要注意爬蟲動物的生態。養爬蟲和養貓養狗一樣,飼養的學問很多,獸醫余志軒(Terry)指,不同品種的合適生活環境都不同,最重要是從照明、溫度、濕度、通風、食物等各方面儘量模仿牠們生活的環境,例如守宮是夜行動物,便不用裝太陽燈,反而可以安裝月亮燈,蜥蝪多是日行動物,愛曬太陽,裝太陽燈或紫外燈之外,也可準備發熱石,讓牠們可伏在石頭上取暖,但要注意溫度,蛇其實多愛比較濕潤的環境,還要注意牠們是群居還是獨居生物,可否混養?蛇和守宮需要的空間不多,但有些品種的蜥蝪可從手掌大小長成一米多,家中又是否有足夠空間?

「如果能夠給予牠們好的環境,基本上牠們便會照顧自己,不需太操心,可惜太多人不懂養牠們,不能給予合適的生活環境,所以令牠們產生很多病痛。」有些主人太過進度,飼養初期便常常抱牠們,甚至和牠們一起睡覺,都會令牠們有壓力,始終爬蟲和貓狗生態不一樣,甲之熊掌也許是乙之砒霜。

不過,無論是養貓狗還是爬蟲,都要負起養育牠們一生的責任,老土講多句,帶牠們回家前停一停,想一想,不要一時衝動後,換來再一次的捨棄。

記者:胡可欣
攝影:周芝瑩、 鄧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