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校委會風波,大家記憶猶新。校務委員會權力之大,大學連擢升一位副校長都要干擾,最後落得一個爛攤子,令港大百年校譽蒙上污點。
香港八間大學,特首必然成為校監,他有權委任校委。校委會內,外人比校內人士多,民主成份極低,問責無從。
大學拿的是公帑,受監察本是應該。但目前制度下,特首並非民選而生,不必向公眾問責,只須向北京交心。他若帶政治任務,可輕易干預大學校政,大學再不自主,學術自由亦受威脅,這是問題癥結所在。
港大之後,輪到中大,中大校董會(名字與港大有別)快要重組,會方最近提出建議,由53人減至29人,以前校外校內人士比例是27:26,現在是18:11,校外人士比例大幅增加。
校監(特首)可委任3人入局,與舊制比例不變。校董會內委任成份偏高,民選成份偏低。
全職教師席位,由7人減至1人,非教員席位則增加一位,但教職員聲音的減幅非常明顯。
我是港大校友,看見母校校委會風波弄得如此難看,會內又錄音又泄密的,非常痛心。中大是我工作的地方,我不想看到悲劇重演。強權高壓,滴水不漏,只會迫人走向激進。在制度裏增加民主聲音,會議內能有效解決分歧,是文明和理性的做法。
最終,特首必然擔任校監,是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