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未獲業主續租 擬與商場合作 失明體驗館 黑暗中覓出路

星期日專題:未獲業主續租 擬與商場合作 
失明體驗館 黑暗中覓出路

【本報訊】源自德國、7年前落戶美孚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被視為香港最成功社企,自負盈虧經營,兩年即收支平衡。可惜這個被國際旅遊網TripAdvisor評為No.1的另類景點,新近卻陷閉館危機,行政總裁朱月如透露約滿在即,主動向業主提加租一成未獲回覆。由電訊業副總裁到過檔小社企任CEO,這個女強人已着手變陣,除另覓地方,又嘗試與商場合作,以游牧方式將黑暗體驗帶進社區,在漆黑中覓新出路。
記者:呂麗嬋

從事電訊業多年的朱月如,因審批贊助與體驗館結緣。張志華攝

面積逾7,000呎的體驗館,租約為期9年,採3+3+3模式,每3年調整租金,今年正好進入第3個3年,「上一次租金調整,幅度與今次向業主提出嘅相若,但業主至今連還價都冇」。物色新場地有難度,既要考慮大小,亦擔心裝修成本難以負擔,「7年前開館用咗約500萬元裝修同買器材設施,𠵱家已暴升至過千萬」。租約2018年9月屆滿,打定輸數不獲續約的朱月如,苦笑謂「好似仲有時間」,其實已刻不容緩,「興建新館要好長時間,唔係搬office咁簡單」。

體驗館現址面積逾7,000呎,租約將於2018年屆滿。

「黑暗中對話」讓參加者在黑暗環境體驗失明者的世界。互聯網

裝修成本貴選址難

體驗館整項裝修工程預料需6至9個月,除成本高昂,朱謂亦需考慮選址,「觀塘好多活化工廈地方大,租金相對較廉宜,不過馬路同行人路都好窄,體驗館同好多學校及企業合作,門口一定要有足夠空間停旅遊車上落客」。
社企現有全職及兼職視障員工約60人,主要擔任導賞員,最初主力推企業培訓,翌年股東集資設體驗館,引進另類體驗式遊戲,讓大眾透過全黑密封環境,一同用眼睛以外的感官體驗失明者的世界。
現時全球各地獲特許專營權的體驗館多由政府資助,如新加坡就設於大學內,「自負盈虧肯定比較辛苦,所以我成日講,如果你真係鍾意我哋嘅服務,淨係畀個like唔夠,一定要買我哋嘅服務」。
事實上,面向市場也是朱月如的信念,攻讀酒店管理的她,大學畢業即投身電訊業,先後在CSL及PCCW任職市務總監及副總裁,「固網電話未有2字頭就入行,由2G做到4G,又由鋼線做到光纖」。在競爭激烈的電訊業打滾近20年,2012年朱月如辭去厚職,原擬全力照顧獨生女兒,卻陰差陽錯投身社企。
「喺CSL任職期間,聲演會《暗中作樂》嘅贊助正係我負責審批」。因審批項目,她獲邀初踏體驗館「尋求黑暗」,自此結下不了緣,「我係一個好急嘅人,做電訊咁多年,突然睇唔到又冇晒通訊,你話幾徬徨?」衝擊視角的影像、喧鬧的世界,一秒之間驟然停頓,由不安到逐漸適應,讓她學懂以另一角度「看」世界。「喺伸手不見五指嘅環境,有人開心大叫,我就好享受嗰種寧靜,靜靜咁聽其他人講嘢,留意語氣想像佢哋嘅表情」。在這裏,再沒美醜,也無隨視覺而來先入為主的印象。
2013年,機會來了。藉推廣黑暗體驗創造就業的社企急聘舵手,她由審批贊助,搖身一變成了向大企業叩門的人。「喺商界多年,對社企運作冇太大認識,最初抱住幫吓忙嘅心態,諗住上咗軌道就走」。

扭轉社企待救印象

結果,無人看好的小社企成了最佳,就算花不常開,今日面對閉館危機,硬朗的朱月如亦選擇積極面對。「唔係冇咗份工咁簡單,而係覺得冇咗個家,不過事在人為,唔係末路」。剛過去的暑假,小社企首次與商場合作,以運動為主題設計黑暗體驗,對準親子客,實行拋磚引玉。
「呢個係好好嘅預演,反應唔錯。就算常設嘅體驗館最終關閉,我哋嘅服務仍然會繼續」。游牧式的pop-up體驗館,可配合不同節日主題,彈性更大,在她眼中一樣精采。扭轉社企傳統待救的印象,主動出擊,面向市場,「其實商場本身都要諗節目吸引人流,流動體驗館嘅設計,只係畀大家多個選擇」。就如創造僅兩年即達收支平衡的社企神話,朱月如說難題仍然多,但有信心達致雙贏,轉危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