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90後行山組合 冒險奇石遊

【旅遊籽】90後行山組合 冒險奇石遊

【旅遊籽:假日散心】
講起奇石,難免想起外國的巨石陣,原來香港也佈滿大大小小的有趣石頭,有的像珍禽異獸,有的更像方包、棺材,可塑性奇高。兩位九十後男生,去年成立戶外專頁「山城縱走」,平日當銀行白領,假日化身領隊,穿上藍色「戰衣」,帶團員上山尋怪石,分享山中的歷史故事。尋怪石首推赤柱犀牛石,像真度高,聽抗日歷史,又易又多嘢學,吸引不少愛冒險的情侶到此一遊。

識揀梗係揀個行山女友,行厭郊遊徑,發掘新路線,藍戰士一號——九十後區以駿(Matthew),帶女友Agnes來到赤柱軍營入口前說:「今日我哋搵犀牛呀。」體能訓練有素的女友Agnes驚喜中略帶猶豫,「希望唔會中伏啦。」同行的藍戰士二號莫智傑(Herman)好言相勸,「我左腳傷未好番,點敢揀難路?」兩位藍戰士領隊,帶着三名女團友,一行五人向軍營左方山路出發。上斜約十分鐘,已見俗稱標高柱的測量控制站,到達高177米的斜炮頂。烈日當空,大家瘋狂補水,Herman在測量站右方路口先掛上黃絲帶標記,為行山人士引路。途中,Herman突然碰見兩位坐定定的「山友」:「似唔似媽媽同豬仔望海呀?」原來是小豬望海石,有山友認為小豬像小熊維尼的朋友豬仔,稱它為「小熊維尼石」,身形略胖的Matthew情不自禁攀上去,跟母子一同看海,從斜炮頂前行約二十分鐘,終於來到犀牛面前,果真形神俱似,感謝登山界前輩張榮裕命名,為它畫龍點睛。Herman解釋:「城市人生活忙碌,失去想像力,希望怪石能激發大家的創意,提醒前輩曾為它們改了千奇百怪的名字。」尋怪石非為標奇立異,原來有傳承意義。

「山城縱走」成員探訪犀牛石,膽大的領隊Matthew及團員Catherine攀上石上,至於右腳受傷的領隊Herman替團員Agnes(左)及Shirley在石下拍照,同樣壯觀。

上山享受海天一色 沒攀岩經驗勿亂試

難得來到犀牛石,大部份團友皆有興趣攀爬,由Matthew當先頭部隊探路,勇敢少女Catherine跟隨,「石上腳位較少,手要夠力支撐身體上石。」過程總算順利,中伏太多的Matthew女友Agnes,總算鬆一口氣,鼓起勇氣上去,「男友每次話易,次次都好斜㗎。」這次Matthew全程貼心輔助,Agnes變得輕而易舉,雙雙觀看赤柱海域的海天一色,山下的白沙灣水清沙幼,是遊船河及扒艇熱門地點。單是如此景色已吸引路上一些情侶挑戰,一嘗攀「犀牛」的滋味。地貌岩石保育協會主席吳振揚提醒,沒攀爬經驗及裝備切勿亂試,亦不要胡亂踐踏或攀爬層理薄弱、嚴重風化的岩石。攀奇石需穿行山鞋、運動長褲、鬆身上衣,戴手套等。他明白攀爬能滿足到此一遊的心態,但應以安全為上,建議站在奇石下拍照。

藍天碧海,Matthew當然為女友Agnes留倩影。

Matthew和Agnes常結伴攀山涉水,他們前往北果洲算是難得合照。

小豬望海石,命名者不詳,Matthew亦想扮演一隻豬,齊齊望海。

因緣際遇認識戰友 共同探索山中歷史

山中奇石多,風景如畫,更埋藏着被遺忘的血淚史。因受傷在石下休息的Herman陶醉於海風中,遙望被劃為禁區的赤柱軍營,這位領隊化身講古佬,訴說軍營及軍營內的赤柱炮台於歷史擔當的重要角色。三十年代,為防止日軍南侵興建,二戰期間,炮台是抗日戰爭的主要據點。他讀書時深深被軍事歷史吸引,躲進圖書館考究,開始步進山中尋幽探秘,在香港中文大學卻修讀以數字主導的會計系,誰知在另一間依山而建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亦有位讀同樣學系,年紀相若的Matthew,於大學時愛在山中捐窿捐罅,畢業後於同一銀行工作相遇並一拍即合,Herman解釋「山城縱走」的由來:「中大被稱為山城,亦凸顯香港山嶺及城市距離很近,合稱即是城市人走進山中玩的意思。」工作如何忙碌,他們每逢周末必定抽時間辦活動,行山、行澗、扒獨木舟、坐船出荒島等,歡迎朋友及網友加入,「年輕想走進階行山路線,但苦無途徑或資訊,希望可以一齊玩。」Matthew說,當日隨團除了女友,還有同事和朋友。他們亦廣結良朋,包括山界前輩梁榮亨,更於梁Sir出版的行山書中幫手寫文,兩代交流,擦出火花。
上得山多未必遇虎,驚險事卻一大堆。Herman通常是先頭部隊,不幸成為「動物磁石」,試過被蜜蜂針、被狗咬,「有次我去西貢鯽魚湖郊遊,經過一條村,感到狗有點不懷好意,站着不理牠,但牠可能太愛我、輕輕咬了我一口。」心中有個勇字,便覺得是小事,樂觀地吸取教訓。而Matthew就曾被植物弄致皮膚敏感,「在馬鞍山附近行山碰到漆樹,它的汁液令人長紅疹,要看皮膚科醫生。」這些經歷沒令他們畏懼退縮,令他們學懂大自然的各種生物,有其生存法則,經一事長一智。

斜炮頂高177米,山頂的測量控制站是很好的小休地點。

Herman(左一)及Matthew(左二),在一年前的書展,認識登山前輩梁榮亨(右一)。

為了讓山友識別路線,Herman或Matthew會綁上黃絲帶識別,更印了QR code,連結至他們的專頁。

攀上犀牛石艱苦卻浪漫,情侶當然把握時間談心。

在梁榮亨出版的行山書籍中,Herman及Matthew亦參與編寫工作。

路線:赤柱軍營門外>斜炮頂>犀牛石(原路折返)
距離:約1.5公里
需時:約1小時
難度:★★☆☆☆
交通:於港島嘉亨灣坐新巴14號前往總站

香港石景多 超過一千個

香港地方雖小,岩石形狀千奇百怪,遍佈荒山野嶺及荒島,登山前輩梁榮亨編寫《1100香港石景》,集合了其中1100個香港奇石的照片,並追查石景命名者或倡遊者,主要為資深登山前輩,包括已故的李君毅、編者梁榮亨、朱維德、陳溢晃等。命名大多以形狀決定,例如動物、物件等。Matthew和Herman只是去過部份,有些位於山徑上,可以遠觀或靠近拍照,但有些需行澗、攀爬等,有機會迷路甚至墮崖,屬高難度,沒一定體能、技巧及膽量,切勿前往,看照片或書籍,當作到此一遊吧。

位於山徑

面譜石位於港島聶高信山,由網上戶外活動群組「越野雄心」命名。

港島舂坎角狗頭石,命名者不詳,線條頗像,略欠細緻。

華表是中國傳統建築形式,是古代用來指路的柱體。他們後方,是大嶼山的蓮花山的華表石林,由梁榮亨命名。

高風險

屯門龍鼓灘十字星石,命名者不詳,較易迷路,需要攀爬。

蒲台島挪亞方舟石,由梁榮亨命名,很像一座船,但登舟難度極高,有機會墮崖。

屯門大冷水方包石,由李以強命名,把人夾在中間當餡料,像公司三文治,需要行澗才抵達。

facebook:山城縱走hkhiker

記者:梁慧琳
攝影:陳健邦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梁浩維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