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特召開記招交代橫洲計劃,圖釋除公眾對「官商鄉黑」勾結的疑慮,席間一度哽咽感謝公務員覓地起樓。梁特此舉對於村民來說是貓哭老鼠,對於忽然被拉落水的一眾公務員而言,也是啞子吃黃連。記者會的客觀效果,不但未有釋疑,反而帶出更多疑團。
單論橫洲建屋大計,工作小組由梁特主理,而非由曾俊華領導的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負責,已經相當耐人尋味。照理,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的職能範圍已涵蓋橫洲,梁特有甚麼特別理據要另立小組處理,記者會上未有充份交代。其次,類似的工作小組有多少個,負責甚麼,涉及多少個興建項目,有否如橫洲項目「摸底」,亦應一併交代。至於2014年3月12日「摸底」後,把1.7萬單位降至4,000個,何解特區政府未有會面紀錄?相信公眾都需要答案。
記者會沒有讓人看見有擔當的政府,只讓人見識到何謂「司局級的狡辯、特首級的卸膊」。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在記者會上表示,2014年3月12日「摸底」後,曾與元朗區議會兩名民主黨區議員會面,而對方同意興建4,000單位。言下之意,4,000單位不是政府與鄉黑密室談判的結果,因為民主黨的區議員早已得悉並同意該方案。但涉事的鄺俊宇及黃偉賢則回應,未曾聽過政府提出興建1.7萬單位的計劃,當時要求政府提供建屋計劃時,政府亦沒有提供進一步資料。倘若雙方說法屬實,便是政府刻意隱瞞,再向民主黨區議員「做樣」,博取對方同意,藉機把民主黨拉入渾水。
這一手不單把責任卸到負責「摸底」和建議分階段建房的人上,更加卸膊到民主黨區議員上。雖然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有份參與「摸底」,又向政府提議先建4,000單位,是橫洲計劃的關鍵人物。然而,當民主黨區議員都同意興建,外界就會認為計劃已經得到充份諮詢和區議會同意。
當然,現實完全是兩回事,政府根本無為橫洲發展作公眾諮詢,區議會亦只有部份參與「摸底」的人知情,其餘的人只是被政府知會,又怎麼會有反對的機會?以「摸底」代替諮詢,以「殺村」代替棕地,如此兒戲和草率,難怪曾俊華馬上否認與事件有關,林鄭月娥急急劃清界線,剩梁特和張炳良唱戲,為有問題的建屋大計作狡辯。
如同民主不是萬能藥,梁特下台也不會是萬能藥。但一個只把卸膊練至頂峯的人繼續擔任特首,身邊圍着幫他狡辯的司長局長,類似的問題肯定會不斷發生,然後不了了之。公務員的「粒粒皆辛苦」,不僅包括覓地起樓,恐怕「摸底」摸出大醜聞的今日,還要背負與鄉黑勾結的污名,成為政府的陪葬品。梁特下台,最少可以平衡公務員心理;不下台,甚麼時候會籠裏雞作反就不得而知了。
范克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