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之前,天文台預測香港會有狂風驟雨,天氣惡劣。誰知道(好彩!)預測不靈,中秋節陽光普照,兒童晚上在戶外玩得高興。怎麼天文台的科學推算,如此失準?一位朋友說:「中秋沒有賽馬,不能引用馬會力場為藉口吧。」馬會力場,係近年馬迷掛在口邊的術語,指即使賽馬前暴雨連場,雷電交加,一到了賽馬日賽事期間,總是雷電消失,暴雨暫歇,天公有意讓賽事舉行,而且不時黃昏六時之後,十場賽馬完畢,大雨即至!
馬會做得好事多,故此善有善報!香港有那一個機構能每年捐款35億元做慈善、醫療及教育事務的?即使世界性比較,馬會的捐款,也足以登上「十大」,根據阿姆斯特丹的VU大學「行善捐贈研究中心」的數字,2014年,香港賽馬會的捐款全球排第六名,第一名是蓋茨夫婦基金會(捐出20.59億鎊),第二是英國Wellcome Trust(5.56億鎊),賽馬會排第六(3.03億鎊)。
小小香港的最大慈善機構可與美國英國西班牙的大家族信託基金媲美,香港之光也,最大的功勞當然是眾多馬迷,包括小注怡情的左丁山在內。上一個財政年季度(截至2016年6月30日止),馬場投注、足球博彩投注,及六合彩投注的總數高達2千零27億港元,馬會繳了203.79億元博彩稅,再加上5.64億利得稅,共向庫房進貢209.43億元,倘香港沒有賽馬及足智彩,財政司司長不可能不增加公司利得稅及個人薪俸稅。交稅之外,馬會還撥款35億給本港各志願、教育、醫療機構,即是說,馬會總共向社會回饋244.43億。在上述總投注額2026.9億元中約84%用作彩金派彩,餘下約326.83億為馬會收入,交稅及慈善用去244.43億,佔收益的74.8%,世界上應沒有另一個非牟利機構能把收入的七成五作交稅及公益用途,難怪每年有不少外國政府機關及慈善團體來港取經,考察這獨一無二的香港賽馬會模式。馬會也為了更進一步研究國際行善的新趨勢,於9月20至9月23日在會展舉行一個「慈善共創,都市聚焦」 "Philanthropy for Better Cities"論壇,邀請6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講者主講,逾1千多本港及海外慈善家參與,論壇議題包括青年發展,人口老化,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公私合作,創新及科技等等,屆時必有一時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