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歡收藏古董、模型,香港郵意Post Collection咖啡店店主Ivan(王鴻軒)就迷上明信片,迷到開了一間專賣明信片的店舖。而這份熱誠,原來是源自Postcrossing。
Postcrossing源於英文單詞中的明信片(Postcard)與交流(Crossing),由葡萄牙少年 Paulo Magalhães發明,後來發展出網站。成立目的是希望接收世界各地的明信片,把信箱變成驚喜盒。只要在網站登記之後,網站會隨機發放一個地址和一組編碼讓你寄信;對方收到信後,則上網輸入明信片上的編碼,證實Postcrossing成功,電腦就會把你的地址隨機發放給其他人,如此類推,不斷地把信件寄到世界不同地方,同時收到世界各地的信。
迷上Postcrossing只因聖誕老人
Ivan是香港Postcrossing發燒友,由2013年開始玩,目前已經收集了過千張明信片,一切原是因為聖誕老人,「數年前很流行聖誕老人的回信,上網搜尋資料便試寄出明信片,又真的收回。所以慢慢就愛上了。」玩了一兩個月後,他在網上討論區結集了一班同好友,開始有建立實體店的想法,「起初構思不如自己去設計明信片,所以做了一大堆明信片,但又沒有地方賣,倒不如開一間賣明信片的店舖。」
他找了超過20位設計師,創出過百款以香港為主題的明信片,自己也畫埋一份,「我不懂美術設計,但我都有嘗試做一些簡單的排版,其中一款是香港的路牌。」款式有皇后大道、荷里活道、彌敦道等著名香港街道,雖只是簡單的黑白設計,卻不難看出他設計的認真與心思。
與世界各地人交朋友
Postcrossing網站亦很體貼,容許玩家可說明想收到的明信片風格類型,Ivan獨愛郵票,「外國的郵票很美麗。這是一個快速,又節省成本的儲外國郵票方法。即使沒有內文只要貼滿郵票我也很高興。」數年下來,他收過無數貼滿郵票的明信片,想不到有不少人都仔細看對方的喜好,再把它們一一實現。
透過Postcrossing,他認識了世界各地的朋友,印象較深刻的有兩個,一個來自台灣,「一來他們比較熱情,二來互相書信用中文比較方便,後來熟絡便會互相交換食物,例如我寄維他奶,他們又會寄回鳳梨酥給我。」另一是來自俄羅斯的獨居婆婆,「她在信中提及她的老伴過了身,可能她在鄉村未能和人分享她的感受,反而說給我這個素未謀名的國外朋友聽。」
高峰時他試過每天寫接近二十張,一日平均收到六、七張明信片。很花時間吧?他笑說:「你會感覺像罰抄,但都是值得的。電話你可以一秒複製貼上文字,明信片不能,你寫十張便需要寫十張的時間。高興在,信箱不只收到水單、電費單,而是有份量的墨水和感情。」他手拿着明信片逐張看,對明信片的珍重之情不言而喻。
Postcrossing小知識
- 直到今日Postcrossing已經有來自200多個國家的人參與,當中最多是俄羅斯和德國
- 目前全球超過60萬人登記成為會員
- 全球Postcrossing累積達 37,000,000 張明信片
- 郵寄路程足以來回太陽與地球600多次
記者:鍾藹寧
攝影:林栢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