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觀心戰:軟性游說與摸底之別 - 何安達

達觀心戰:軟性游說與摸底之別 - 何安達

游說(Lobby)是民主社會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經過橫洲式的「摸底」醜聞之後,政府官員、地產商、公營機構人員,以至從事傳訊工作的人都難免要格外留神。
利益團體游說官員,抑或官員游說持份者,本身並無不妥。問題在於今次「摸底」以外,政府再沒有官方讓其他受影響人士參與發聲的機會。
Lobby原本是指華府國會山莊的休息大堂,是議員們自十八世紀以來在會議廳外交頭接耳的地方,後來演變成記者和利益團體接觸議員的場所,lobby亦因而被轉作動詞用。
美國視游說活動為受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的一部份,不過自1946年起便先後制定了多條規範游說的法案,確保政策制定過程在陽光下進行。說客須在被聘後,或首次接觸游說對象45天內,向國會秘書處登記。現時這類登記說客約有10,500人,他們每半年須向秘書處提交個人基本資料、收入、議題、接觸的議員和機關部門、以及游說支出等。8年前,台灣亦實施了游說法,香港沒有相關法例。
梁振英今次出事不在於游說,而是所謂「軟性游說」。政府就橫洲的英文原文紀錄用上了「soft lobbying」的字眼。在民主國度,「軟性游說」有別的意思,是指繞過法例規範的游說活動,有別於本地傳媒、議員、官員以至鄉紳口中的「摸底」。
最矚目的「軟性游說」個案是傳統糖商跟新興玉米糖漿製造商之間的全球商業戰。玉米糖漿是近年最快速增長的農產品,兩大可樂汽水生產商均已改用它代替糖。糖商眼見利益受損,於是希望當局收緊對玉米糖漿在食物標籤等方面的規控。他們棄用說客,改為把資金直接贊助學者及民間組織,透過他們宣揚其信息及向官員施壓。這做法不受法例管制,毋須公開,因此備受批評。
撰寫橫洲紀要的官員,顯然沒有意識到「soft lobbying」本身就是一個極之負面的用詞。他/她更不會想像到自己的文字會成為政治風暴的焦點,被放在政治顯微鏡之下。今後負責這方面工作的官員,肯定會提心吊膽,一步一驚心。

何安達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