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整合及加強援助綜援受助人,社會福利署3年前推出「自力更生綜合就業援助計劃」(IEAPS),外判予非政府組織。惟社署規定,機構需於兩年合約期內為受助人提供最多6.37萬小時工作體驗服務。工會踢爆有機構為跑數,安排50名受助人織冷衫,織足7個鐘,無助就業;過去3年,脫離綜援網比率更低見3.9%。
被指淪跑數無助就業
由各項綜援就業計劃整合成的IEAPS,現由26間非政府組織營運41個項目,為15至59歲失業的健全綜援受助人提供就業支援,其中加強就業援助主要對象是長期失業者,包括釋囚、吸毒及長期病患者等。以往社署規定這類受助人需履行社區工作計劃,如到郊野公園及沙灘清理垃圾,作為續領綜援的條件之一,但被批無助就業。
雖IEAPS以工作體驗取代,培養受助人工作習慣,但社署要求每個項目在兩年合約期內需提供2.45萬至6.37萬個小時工作體驗。有資深社工指,機構為達標只好沿用社署舊習,「一車50人去沙灘、公園執垃圾,執7個鐘,只做1日就有350小時」。社會工作者總工會副會長張志偉更指,有機構安排50名受助人織冷衫,「唔係幫佢哋就業,係監住佢哋有冇攞綜援資格」。
去年審計報告批評IEAPS部份項目的就業率及脫離綜援網比率偏低,機構表現差仍獲續約。社署資料顯示,現有逾1.5萬人申領失業綜援。由2013年至今年7月底,共逾7.1萬受助人參與IEAPS,當中20.8%成功就業或重返主流教育,只2,778人脫離綜援網,比率僅3.9%。
立法會社福界議員張國柱認為,工作體驗應依據受助人的工作經驗作配對,並訂定社工人手,引入輔導。社署稱會檢討計劃運作模式。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