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鬥推波 真相未解又如何(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高官鬥推波 真相未解又如何
(時事評論員 林忌) - 林忌

梁振英率領一眾高官包括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席記招為橫洲黑幕解畫,重點為梁振英「成功」把1.7萬個公屋單位變4,000個的「分期責任」,由自己搶着成立的「皇后山及橫洲發展計劃工作小組」主席,推到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身上;而張炳良則推到房屋署,說是由於棕土有很多「作業」,如「修理汽車及回收物流業」等,有其「經濟及社會價值」,需要安置云云,因此要「先易後難」先建4,000個在綠化地的單位。張炳良作為局長接受建議。
張炳良透露與官、鄉的代表進行三次的「摸底」會議,分別於2013年7月及9月,以及2014年3月12日。張炳良說找不到任何有關第三次會面的結果,但其實元朗區議會前主席、民建聯立法會議梁志祥在星期一港台千禧年代已覆述過該會的內容,為何梁志祥可記起這次關鍵會議的內容,而政府卻完全沒有任何紀錄?
根據政府內部文件,是梁志祥首次提出叫政府把公屋發展縮減至4,000個單位,以免與露天貨倉的既得利益人士衝突;然而政府卻在記招只表示,這是房屋署的決定,完全迴避誰提出;梁志祥回覆記者提問時,指「摸底」當時政府並無答應,政府後來正式向區議會提交「縮水」餘下第一期的方案,更沒有講明尚餘期數,鄉事會更「拍手掌」──「我們當然覺得他們只會做4,000個」。政府究竟在此擔當了怎樣的角色?政府既然堅持會推行第二、三期工程,那麼當時是「欺騙」鄉事與區議會嗎?
更重要的是,梁志祥在節目指出,鄉事派於兩次摸底會不斷追問政府如何補償村民:第一次摸底時問屏山收回大量的棕地,能否交回「鄉村擴展區」建屋,而第二次摸底時繼續追問會否增加「鄉村擴展區」給居民作補償;這種枱底下的利益交換,完全不見政府有補充,那麼政府有否答應?或有否計劃去為此作出利益交換?

政府交代不盡不實

極巧合地,有報章揭發政府一反長期擱置「鄉村擴展區」建丁屋做法,突然在2014年年底向涉及橫洲發展計劃的屏山鄉委會諮詢,又向元朗區議會正式提交文件,撥出兩公頃官地,供蝦尾新村原居民興建約70間丁屋,更計劃下年度向立法會申請7,000萬公帑支付平整土地費用;梁志祥雖然否認兩者有關,但在時間點完全脗合,因此特區政府的摸底會議上究竟答應了甚麼?為何政府突然改變對「鄉村擴展區」的做法?政府在這些「摸底會」都不提供任何會議紀錄,甚至連第三次摸底談過甚麼,是連回憶也記不起,瓜田李下自製黑幕,市民只會更懷疑。
而最離譜的卻是特區政府對棕土與綠化地的政策,在張炳良的口中,把大量非法改變土地用途,或種種灰色地帶污染的棕土,視為「有經濟及社會價值」;反過來保育成功的綠化地,因此就成為了「較沒有經濟及社會價值」;由於反抗較少,政府就會棄棕土而先毀綠化地去建屋,這是完全違反市民對政府的期望。
更令人質疑的,是傳媒揭發如今優先開發的橫洲發展區一期的地皮,又剛好與新世界廿年來在該處的多幅土地,其路口與公屋邊界緊密銜接,新世界更申請將土地轉化為住宅用途,打算建1,100多個豪宅單位。上述一切的「巧合」,遇上政府偷偷換換的「摸底」,以及至今從未解釋過,為何在2015年更新文件刪去「基於摸底結果」的字眼,傳媒多次以政府內部文件踢爆後,才一再不盡不實的交代,市民眼見眾多無法解釋的疑點與「巧合」,又如何仍能繼續相信政府呢?

林忌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