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張明信片】又係夜景太老套 手繪蛋撻先地道

【寫張明信片】又係夜景太老套 手繪蛋撻先地道

香港明信片來來去去都是夜景及旅遊景點,三位年輕人嫌傳不了本土特色,乾脆自己手繪,畫出貼地香港。

西多士與蛋撻 食物香氣看香港

Bonnie平日最喜歡吃東西,所以選擇繪畫地道小食。

Bonnie(胡欣彤),90後學生,平日最喜歡吃東西。數年前開始參加Postcrossing,與世界各地的人交換明信片,發現香港明信片只有夜景多,索性自己畫,「幾套明信片就選擇畫香港食物,弄成像認字卡。背後亦加入食物的解釋或典故 。」例如西多士源自法國,後來在香港改良後反成為地道小食,Bonnie:「西多士又鹹又甜,這些其他國家的人未必太清楚,想知多點它們的特色。」她又曾畫出傳統餅店的忌廉蛋糕,附上蠟燭貼紙,你可以為它裝飾。她對畫畫的認真備受欣賞,曾吸引教師買來當教材:「她很欣賞我的明信片弄得像認字卡,背後亦有資料可以用來教她的學生認識香港食物,沒想過我的明信片原來都有其他用途。」
最難是畫出食物的地道精粹,如外表普通的蛋撻,「畫酥皮蛋撻用比較長時間,因為研究了很久如何畫出酥皮一層一層的感覺。」一張明信片要畫數小時,現在成套明信片暫有10款,卻不嫌辛苦:「我很喜歡本土的文化,亦很值得介紹給其他國家的人聽,我相信他們都會有興趣了解這個經歷不少的地方。」
Facebook: Bonwooooo

朋友與地標 手繪特色建築物

Syrus(關紹烽)是一位80後設計師,於年末將移民美國。為了在移民前保留香港特色,以身邊朋友和建築物配搭,創造出Little Someone系列明信片。今年,他推出新書《手繪香港地》,記錄香港的地標與傳統節日,甚至入圍香港金閱獎。「香港建築物線條很美,具有代表性,例如中國銀行大廈、匯豐總行、太空館和鐘樓。」他習慣在建築物前,先為建築物簡單掃描,回家再用電腦加工底色和畫上他的朋友。「畫機場,就會配一個空中服務員的朋友;中國銀行大廈則畫了第一個認識的港島朋友,因為小時候住在屯門,上到大學才會認識不同地區的人;IFC,全港最高的大廈,我就畫了我媽咪,代表她的地位最高。」
畫這些明信片之時,還有個猜猜我是誰遊戲,「畫他們之前我不會告訴他們,把明信片放在社交媒體後,朋友們就會猜是誰,與朋友多了互動,幾有趣。感覺他們對香港產生多點感情,令他們感覺香港是他們的一部份。」不過,他最擔心的是,眼下所見的建築物終有一天會消失:「我想紀錄現在的香港,可能廿年後已經不見了那幢建築物。我自己在這個年代出生,所以能代表這個年代的,我都需要畫。」移民後會停止畫香港嗎?他斷然說不會:「香港始終是我們的出生地,亦是一個充滿感情的地方,所以我會一直畫下去。」
Facebook: Little Someone

海膽與燈塔 香港海洋是瑰寶

奇美(梁嘉敏),80後設計師,選擇用海洋代表香港。「我經常和朋友划獨木舟出海和潛水,香港海岸線去得多,發現原來海的景色真的很美麗,就想不如試試把香港特色海洋生物和大家分享。」她筆下的不是中華白海豚,而是海膽。「香港有一款海膽叫雜色角孔海膽,有一次潛水,一落到水底,一地海膽,很有趣。」她眉飛色舞地說,「海洋是我們近身的寶庫,但關於海,香港人好像都不太認識,無人提及。但在海洋裏會發覺很多有趣新的事物。」

除了海膽,奇美還愛畫富歷史感的燈塔。平日會花一天時間划獨木舟出海,「因為我是燈塔的粉絲,它們很美麗,會專程去鶴咀、石澳看燈塔。」目前她已畫出9個燈塔,最喜愛是1875年啟用,以花崗石建造的青洲燈塔:「它是充滿中古時代歐洲色彩的英式建築,很有歷史感。」遺憾的是,香港人對燈塔的認識少之有少,「燈塔一直在默默守護着我們的海岸線,但好像沒太多人認識。但它們其實很美麗很有價值,很值得和大家分享 。」

Facebook: 東海岸手作

記者:鍾藹寧
攝影:林栢鈞 王國輝 劉永發

Bonnie筆下的小食。

花了好多時間,Bonnie才悟出如何畫蛋撻層層鬆脆香口的感覺。

Syrus平常會於建築物前先作簡單的素描。

Syrus愛把不同朋友的背景故事,與建築物連結,加深大家的關連。

Syrus以IFC的高度比喻媽媽在心目中的位置。

Syrus愛尖沙嘴鐘樓,愛它的歷史,愛它的英式設計。

奇美概嘆香港沒甚麼人留意海洋。

燈塔是奇美筆下常畫主角之一。

奇美亦很喜歡各類的海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