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療法又名「火罐氣」或「吸筒療法」,是以玻璃火罐或竹筒罐等工具來紓緩肌肉疼痛的一種古老中醫療法,原理是透過點火燃燒,排去罐內氧氣,以產生負壓並使其吸着於皮膚,造成鬱血或血溢出現象,改善痛症。
西醫之言:
最近傳媒報道,部份奧運頂級游泳選手均曾接受拔罐治療,相信可藉此促進新陳代謝、減少受傷機會及加強運動表現。
事實上從物理治療角度,拔罐可令皮膚局部細血管充血或破裂,當血液溢出至表皮下,凝血後可出現瘀點現象,令身體產生一種組織胺類的物質,可達到消炎抗敏感、提高機體抵抗力等效果。此外,拔罐亦可刺激皮膚和血管的感覺器,透過中樞神經系統阻撓疼痛感覺傳輸,並協助腦神經系統增加釋放安多酚(endorphin),這些對於鎮痛均有一定幫助。
目前醫學界已有越來越多有關拔罐的研究正在進行當中,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更多新發現。
中醫之言: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痛楚多因局部氣血不通所致,且常兼具紅腫熱或肌肉痙攣僵硬的情況。而拔罐的作用,便正正能調和陰陽平衡,祛除瘀血,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更有助增加組織柔軟度,紓解局部肌肉軟組織痙攣僵硬,達鎮痛之效。
而除了需要點火使用的「火罐」外,近年不少中醫已開始採用抽真空塑膠氣罐,既不需要燃點酒精火源,不易破碎,使用上亦較為簡便,故患者可依據中醫師的意見,為自己選擇合適的工具作拔罐治療。
結語:
無論是否運動員,若受痛症困擾的患者,應及早求醫,接受具認可資格的專業醫護人員進行的適當治療,以確保療效和安全性。
撰文: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兼任導師(臨床)、註冊中醫師、註冊物理治療師劉錦偉
隔周三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