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都市人工作及生活壓力大,容易將積累下來的負面情緒,在公眾場所如辦公室「大爆發」。其實很多人也不懂得應對身邊人突如其來的情緒波動,專家指當有人情緒失控,如突然「爆喊」或在公眾場所大叫大嚷,作為患者身旁的親友宜先自己冷靜,嘗試代入病者角度思考,以溫和態度詢問其感受,並盡快一起離開人多地方,勿開口就斥責「做乜事呀」或強行制服,以免加深病者心理創傷。
記者:于健民
醫管局個案復康支援計劃高級個案經理梁兆基表示,情緒病症狀有迹可尋,如患者會對前景無希望、感到有人想陷害自己,又或者經常大力握緊拳頭、放假的時候整天躺在床上等。
除了負面情緒,原來時常情緒高漲也是發病高危徵兆,以躁狂抑鬱症為例,患者情緒起伏非常兩極化,但較多時會無故亢奮,「個人充滿能量,唔使點瞓之餘,日日瞓嘅時間都唔同」。曾有32歲男士心理上過度自我膨脹,「成日以為自己係賭神」,結果在澳門輸得血本無歸,返港後確診原來患上躁狂抑鬱症。
冷靜引導抒發感受
梁指臨床發現大部份市民甚至是照顧者,雖然懂得察覺情緒病症狀,但在病人發病,如出現幻聽、驚恐、嚎哭或突然仰天大叫時都不懂如何應對。最常見的錯誤是帶着怪責的態度問病人「搞乜呀你」、「想點呀𠵱家」,更甚的是覺得病人煩厭,嘗試用外物阻止病人活動。曾有60多歲的男病人,每當晚上發病就會對着走廊呼喊,其八旬母親多年來一直以為兒子「撞邪」,遂用鐵鏈鎖住兒子,其後有機會帶兒子求診,才發現是嚴重幻聽引起。
威嚇或責罵情緒失控的人,隨時會引發更大的心理創傷。梁指市民在任何場合遇到這些情況,應先冷靜自己,設身處地從病人角度思考,然後嘗試與他們對話,透過開放式問題如「你𠵱家感覺係點」、「你聽到乜嘢聲音」等,引導他們抒發心中感受。
如病人呼吸困難,可以手勢起伏引導病人有節奏深呼吸。若病人對於周遭環境感不安,應主動帶病人離開現場才傾談。他稱傾談最終目的是讓病人求醫,但市民不應以命令態度告知,應留空間予病人自己決定。
為教導市民正確處理幽閉恐懼、幻聽等情緒異常處境,葵涌醫院近年開辦社區精神健康急救課程,讓情緒病患者的家人及照顧者學懂易地而處及正確解救病人方法。課程報名人數踴躍,今年首9個月已有逾900人參與。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