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立法會選舉,不少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地區直選及超區的結果,但傳統功能界別選舉的結果,可能更具啟發。
第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當然是非建制派在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取得零的突破。過去三屆,民主黨的吳永輝都參選,每屆票數都有增長,但議席還是落在建制派手中。在2012年那屆,吳永輝得30%選票,建制派兩位候選人共得70%票,最後由謝偉銓以不多於100票贏得議席。今屆,姚松炎、吳永輝都有意參選,但大家明白唯一的機會是只能有一人參選,最後吳永輝深明大局願意退出,才造就今次的奇蹟。
下屆若能好好部署,同樣的奇蹟有可能在工程界發生。在所有只有個人票的專業界別,現在多由非建制派取得議席,除卻工程界。非建制派的候選人在工程界的得票率是30%。
另一現象見於資訊科技界。此界別有團體票,也有個人票。上屆泛民的莫乃光只以58%勝出。選前選民大幅增加,惹來建制派種票的憂慮,怕非建制派會失去此席。但今屆的結果,莫乃光得6,000多票,得票率升至65%,看來增加了選民是支持非建制更多於建制。
在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選民也是包括團體票及個人票,選民數目也有增加。建制派的馬逢國得票率維持在六成多,非建制派的周博賢取得超過35%選票。同是由團體票及個人票組成的批發及零售界,上屆由自由黨的方剛自動當選,今屆非建制派的區諾軒挑戰也是自由黨的邵家輝,雖不能成功但得到35%選票。
相信在這種有團體票和個人票的界別,非建制派的主要票源是來自個人票,只要能把個人票佔此界別的比例提升,那就可以「溝淡」由建制派主導的團體票,令非建制派的得票率由今屆的35%進一步提升,在下一屆有可能對建制派構成更大威脅。若在未來四年,努力在這些界別,包括飲食界及進出口界,增加個人票的比例,即使不能一下子奪得議席,建制派也不能以為功能界別牢不可破。
擴大選民基礎
同樣的道理,在一些現時只有團體票的界別,若能加入個人票,非建制派同樣有機會攻破建制派的壟斷。當然這要修改《立法會條例》才可做到。《基本法》第68條規定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而規定,最終達至全部議員由普選產生的目標。即使立法會在2020年不會由普選產生,但擴大界別的選民基礎,是完全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的。
非建制派應爭取在以下界別加入個人票的安排:漁農界、保險界、航運交通界、旅遊界及金融服務界。其中保險界、旅遊界及金融服務界的從業員都有專業的註冊局,界定個人選民的資格沒有技術問題,也看不到甚麼理由不在這些界別加入個人票的安排。若能加入個人票,非建制派就可全面進攻這些界別。
簡單來說,搶攻功能界別的大策略就是要擴大功能界別的選民基數及基礎。有人認為這會否強化功能界別,不利實現普選的終極目標。我認為這是太理想化的想法,在爭取真普選的歷程,我們必須寸土必爭,當我們能搶得立法會的控制權,那時候在政改談判中就可以有更多政治籌碼。我也信任所有現在領軍搶攻功能界別的非建制派朋友,都是真心相信真普選,到了關鍵時刻,他們是不會戀棧權位的。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