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月有3幅土地(九肚山、屯門、油塘)的投標成交價,較市場預期上限高出三至七成,呎價去到7,000至8,000元,每次見到這類新聞,心裏總有一個疑問:究竟成交價較第二高價相差多遠?每呎差200元,還是2,000元呢?
照計發展商又不是儍的,投標前肯定計過數,預算有錢賺才入標,但聽落敗的發展商朋友呻過,不知中標者條數點計,咁貴地價根本冇得賺云云。
最弔詭的是,政府一邊話要幫市民解決住屋問題,另一邊又容許地價繼續癲,於是發展商就努力幫大家洗腦:「嗱,每呎地價要7,000蚊,建築成本、人工加埋至少5,000蚊,加埋萬二,咁我賺少少,樓價當然要萬幾兩萬蚊一呎喇」。
兩萬蚊呎的住宅,一般打工仔買不起,不要緊,發展商又大發慈悲,不怕煩,花盡心思去剪裁,裁多幾個200呎豪華劏房,方便一般市民花400萬左右就上到車。
我不認為政府要賤賣土地,但面對麵粉價越來越癲,政府需否檢視目前的賣地制度,是否應該重推定期土地拍賣,以增加賣地的透明度?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於2013年取消勾地表制度,取回推地主導權,這做法合理,但之後單以招標形式出售土地就值得商榷。
一般而言,政府擔心淡市時,公開拍賣土地,發展商的反應全部展現於公眾面前,若然他們反應冷淡,可能進一步推低樓市。轉用投標,即使發展商出價低,造成流標,震撼力好似較低(其實都是自欺欺人)。
制度是死,人是生的,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樓市熾熱,連續幾幅土地以高價成交,政府是否應該考慮重推土地拍賣,以增加透明度,讓市民知道土地的「市價」在哪個水平。否則,每次開標的成交價都高過市場預期上限,又讓發展商與代理有藉口催人買樓,令到樓市更加㷫烚烚。
正如一位地產商朋友所講:「如果公開拍賣,即使我係儍(高價奪地),都只係儍之前嗰個一口價啫」。
高淑嫻
https://www.facebook.com/koc9n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