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座落荔枝角山崗上的饒宗頤文化館,有人形容它是城中綠洲,但對於「秒秒鐘幾十萬上落」的賓架,藝術文化猶如高山仰止,是可望不可即的一闕晴空。去年初擔任饒館總幹事的黎業榮(Mike Lai),是第一代港元債市「元祖級」銀行家,曾經歷過市場風高浪急的拼搏歲月,過着有刁(Deal)即做、有錢即搵的生活。
持有中大比較及公共歷史碩士學位的黎業榮,今日卻選擇「歸園田居」,生命轉了一圈又回到起點。他冀以昔日專業管理經驗,參與文化傳承的拓荒工作,不單為人生下半場譜寫新一頁,亦希望藉饒館文化理念薰陶,為都市人帶來一點心靈洗滌空間。
「售迷債過唔到自己嗰關」
「人生唔同階段,追求嘅好唔一樣」。以往在財資「盤房」工作,他形容搵錢快但視野狹窄,成敗得失繫於一條美國孳息曲線,息率上落幾點子,對街外人毫髮無損,「但坐緊盤嘅交易員,睇錯市就隨時『家散人亡』」。市場講求快狠準,做成一宗交易,固然帶來滿足感,但去到某個階段,「你會諗係咪日日營營役役,長年累月跑數」?
提起故人舊事,黎不無感慨。他笑說自己「命硬」,生命中3位老友兼上司都「死於非命」,包括「港債之父」唐栢萃(Patrick Thomas),4年前在瑞士行山途中,突心臟病發辭世,一班好友原本籌備兩個月後,為其愛妻在法國慶祝「登六」,結果這派對成無法兌現的願望。
另一位是他在美資行漢華實業亞洲的舊上司Roger Jennings,提早退休在布吉開設酒吧,孰料遭逢橫禍身中多刀;東方滙理另一老友,往波士頓參加女兒大學開學禮,卻發生車禍客死異鄉……人生無常,令黎更覺搵銀並非至上。
2006年黎業榮決定急流湧退,乃雷曼迷債開始大行其道所觸發。黎說這類衍生工具「自己一定唔買」,但對着客戶卻要落力促銷,「過唔到自己嗰關」。尚幸他當時已毋須為口奔馳,故決定「掛靴」,兩年後雷曼倒閉引發世紀海嘯,「一切彷彿偶然,其實卻是必然」!退休後黎業榮加拿大及香港兩邊飛,前年返港,因緣際會獲邀出任饒館總幹事,即愉快答應,謙卑地展開新的學習之旅。
任饒宗頤文化館總幹事
佔地逾30萬呎的饒館,保留了2,000多棵原生態果樹,館內宮粉羊蹄甲相當有名,每年3月,白色及粉色花朵開得漫山遍野,他希望遊人到此,既欣賞到中西合壁活化復修的百年建築,又能體會園林保育移步換景的自然美態。
昔日賓架生涯,黎業榮形容像一條飛湍急流,直奔向前,今日文化傳承工作,卻是百川滙海,涵蓋汪洋。未來他期望能滙集更多人落場同行,企業更能承擔社會責任,個人更重視心靈復康,「希望呢個艱難使命,能夠開花結果,唔係每日淨係諗賺錢賺錢」。
記者:劉美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