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因地勢偏僻居高臨下,饒宗頤文化館的前身,在過去逾百年歷史中,一直擔當少許厭惡性的邊緣角色,由光緒年間的清朝海關關廠、到有血有淚的華工「豬仔館」、檢疫站、監獄、傳染病醫院,至拍板活化復修前,肩負精神病復康及護理中心的最終任務,饒館歷史儼如本港一部發展滄桑史,見證着小島的故事。
「南饒北季」是當代中國國學殿堂的兩位巨擘,「季老」季羨林2009年仙遊,仍然健在的宗頤,更覺至寶。由饒老任名譽會長的中華文化促進中心,2009年獲政府選為茘枝角醫院的活化夥伴,中心轄下的文化館以饒宗頤命名,傳承文化,復修保育。
饒館總幹事黎業榮說,去年3月國學大師饒老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獲邀攜手見證植下一棵心葉榕,兩老一文一理,為華人社會發光發熱,「當日情景係好美好回憶」。
推動文化藝術,現代科技亦派上用場,除了導賞服務運用二維條碼外,饒館亦與北京構思年底合辦漢字體驗博物館,藉3D技術將字型筆畫立體呈現,並引伸相關的文化故事,讓未接觸過漢字的外籍朋友,能互動地體驗漢字之旅。近年禪修大受都市人歡迎,他透露饒館將推出更多貼地體驗,如咖啡禪、詠春禪及攝影禪……讓遊人到此皆有所得,「一花一草一木都可入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