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再被批評見縫插針式起樓。房委會有意將北角電照街遊樂場用地改作資助房屋用途,擬建提供240個單位的單幢資助出售房屋;但環保觸覺質疑,倘大廈落成對該處通風廊造成阻礙,勢影響區內通風,亦有違政府的規劃原則,該會亦統計政府去年合共改劃了24幅、共58公頃的綠化地等作住宅用途,批評政府改劃已走火入魔。
環團斥見縫插針
四處覓地起樓的政府早前就北角分區計劃大綱草圖遞交修訂建議,建議將北角電照街一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GIC)改劃為住宅用地。
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表示,政府計劃在該幅用地興建110米高、提供240個單位的公營房屋,料2022年落成,大廈樓高比現時該地皮毗鄰的海關大樓還要高。
譚凱邦指出,該處現為籃球場及足球場,批評有關改劃違反以往原則,造成屏風效應,聲稱7至8年前政府曾建議北角邨一帶應設3條通風廊,但是次規劃將其中一條闊度大大縮細,如同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相信勢加劇區內空氣污染問題。他指有關修訂的公眾諮詢本月底截止,料明年遞交城規會討論,促當局擱置計劃。
譚凱邦亦統計2015年全港共有24幅地涉及58公頃的綠化地、GIC用地和休憩用地等,被改劃成住宅用途,指這些用地不少位處通風廊或社區「透氣位」,部份屬蚊型地皮,如大埔一幅GIC用地僅0.09公頃。
譚凱邦批評政府見縫插針式起樓,如同走火入魔,令社區失去調節微氣候的地方,空氣更侷促。他認為本港土地問題源自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長,包括入境人數才是治本的方法。
■記者鍾雅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