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港元債仍有存在空間

相信港元債仍有存在空間

【本報訊】八、九十年代是本港外滙業巔峯時期,星級外滙賓架,有前財爺梁錦松、花旗前高層黃逸思及星展前副主席黃鋼城。八十年代中港元資本市場冒起,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及企業相繼在本港發行港元及美元債,第一代港元債市靈魂人物,有「港債之父」美譽的唐栢萃(Patrick Thomas)、前按證公司高級副總裁(財務)李永權,以及與唐栢萃聯手創立高翊金融(Oakreed)的黎業榮等。

市場同業成畢生摯友

今廣為熟悉、由資本市場「起家」的賓架,如滙豐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恒生(011)執董馮孝忠、前滙豐香港區總裁馮婉眉等。黎業榮表示,當年落場參與港元債的從業員不多,對那段黃金歲月他非常追憶,很多畢生摯友亦是當年的市場中人,像現為中國誠信亞太董事總經理李永權,和退休後變身山野探險家的渣打銀行前環球市場銀團貸款環球主管郭菲臘(Philip Cracknell)。
九十年代末,參與港債的銀行漸減,亞洲金融風暴後,港債發行更由公眾轉向私人配售,流通性遠不及美債,加上近年資本市場以美元或人民幣點心債為焦點,港元債進一步邊緣化。市場發展幾許風雨,撫今追昔,黎業榮不免唏噓,但他相信港元債仍有存在空間,可與其他幣種債市相輔相承,最重要是適時變化,御風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