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畫家維梅爾(Jan Vermeer)的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女孩』你看過嗎?這幅畫,應該是蒙羅麗莎以外,較多人認識的西方女性人像古畫。 2003年,以此畫作為背景的電影面世,由女神Scarlett Johansson飾演畫中的女僕,電影榮獲多個獎項提名。我當時就想,若每幅名畫都找現今明星重新演繹一次,會是很厲害的普及藝術教育。有人曾研究兵馬俑中士兵的樣貌,發現當中一些跟姚明、陳道明、方文山出奇地相似,就引起網上對兵馬俑一陣關注與討論。
很多人覺得古典藝術沉悶而遙不可及,但透過創意可以將它變得有趣且與時代接軌。維也納藝術家Dorothee Golz 有個古怪創作點子,專門將古典人物畫的頭像,套在今天時尚模特兒的身體,你會發覺毫無違和感,肯定靚過葉劉着Valentino。
今年騰訊所辦的「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與北京故宮合作,鼓勵年青人以故宮文物為主題透過互聯網發揮創意,活動的宣傳片就將中國古畫中的朱元璋與明朝宮女動畫化,配合一段帶有網絡潮語的中文Rap,一個草根皇帝唱一段草根饒舌歌,成功引發網絡洗版。
故宮近年積極賣萌,開創了有趣的文創營銷新路。或許它們參考了台灣故宮博物館的成功案例,台灣故宮的「朕知道了」紙膠帶,成為了超搶手貨,榮獲台灣年度最佳文創產品第五名,其後推出的熱賣頸枕,從古典國畫《唐人宮樂圖》取材,將唐朝女性的「墜馬髻」時尚髮型化為頸枕,網絡爆紅。這些產品跟一般博物館中的精品紀念品概念大不相同,傳統做法只是簡單將藝術品的圖案印在杯、手巾、滑鼠墊等物品上,有點搬字過紙的感覺,但新玩法是抽取古物精粹賦予新意,化身現代用品,飛甩老土,舊到盡頭便是型。
中國故宮在淘寶開設旗艦店,專賣各款文創新產品。我認為最搞笑的,是將手機耳筒化為清朝大官身上朝珠的「朝珠耳機」,配合將黃袍花紋印在衫上的「黃袍T-Shirt」,是名副其實的清「潮」造型。「花翎傘」的設計也很過癮,參考清官頂戴的花翎官帽,造成傘的花紋,更抵死的地方,是設計成沒有遮柄,而需直接戴在頭上,是名副其實的「戴」遮出街。
故宮在過去幾年,研發過千件文創產品,更創製「故宮貓」這文創角色,從而衍生各類以此為主角的精品。故宮以貓作商品主角有其文化與時代根據,自古以來,宮廷常有人養貓,皇宮內設有「宮貓」管理機構,叫「貓兒房」。時至今天,北京故宮還有收留一些流浪貓,經絕育後在耳朵做記號,由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為貓隻命名,被網民封為故宮閉館後積極巡邏的「貓保安」。
這些各式各樣的文創商品,為故宮帶來過10億的年收入,大陸人對錢特別敏感,我相信隨着經濟誘因,未來中國文物萌化惡搞化會越演越烈。藝術商機不只限於拍賣場上藝術品的高價轉讓,藝術本應雅俗共賞,藝術商機看來也會雅俗並存。
(隔周日刊登)
作者財經版昔日文章: http://hk.apple.nextmedia.com/author/index/1663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