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世界大,在臉書閒逛,只要有心,不難找到些激動人心的故事。行文之時,里約熱內盧殘奧還有兩天就要閉幕,相比「主流」媒體,網絡上才會有更多、更詳盡的相關報道和影片,連周邊故事都非常精采;有好幾則,熱血得令我邊看邊「起雞皮」,像《洛奇》的經典電影配樂突然在耳際間響起。
埃及乒乓代表哈穆托(Ibrahim Hamadtou)的比賽片段近兩天於網上瘋傳,相信不少朋友都看過:小時候他因交通意外失去雙臂,卻依然堅持打球,以口代手,咬着球拍擊球;發球時,就用腳把球拋起。他克服了比四肢健全人士更大、更多的困難,堅持站到賽場上。
一直以來我都有點想不通:既然同是奧運,為何殘奧的關注度或獎金會比夏季奧運低──競賽水平有別嗎?再看一則在田徑場上的故事:男子1,500米T13級決賽(T13級為視障程度最輕級別),阿爾及利亞選手巴卡首名衝線,時間為3分48秒29,比應屆里約熱內盧奧運1,500米金牌得主跑出的3分50秒正還要快!不獨是巴卡一人,這級別的前四名,全都在3分50秒以內完成,即是說,他們四人跑出的時間都比今屆奧運金牌得主快!
絕不是要作比較,想說的是運動員無論健全與否,都是在挑戰極限:可以是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也可以是挑戰人類的極限。再看看我們的香港運動員,有劍擊天后余翠怡,曾入選勞倫斯的硬地滾球王者梁育榮也剛勇奪金牌,還有游泳項目的鄧韋樂,他們與其他香港代表一同排除萬難,為港爭光。讀到上述的人和事,自然想起某運動品牌的宣傳標語:「只要有身體,便是運動員。」遇到困難,想一想這些,不要給自己藉口。
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