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人,在世界級會議上拋書包,讀一篇不是自己寫的發言稿,結果出了洋相,把「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的後半句讀成了「通商寬衣」。有秘書或助手或智囊起草演講稿不是問題,但讀稿的那個人,最低限度要能夠看得懂。只是,既然是智囊,有責任寫符合讀稿人能力的文字,寫得太深奧,讀的那個人讀完了都不知道自己在讀甚麼,出了洋相而不自知,很明顯智囊居心不良。有出賣主子、賣弄文才之嫌。
以上八字出自《國語.晉語四》,意指減輕關稅,促進貿易,同時放寬農業政策。無端端要「寬衣」,實在令一眾聽眾摸不着頭腦。不過話說回來,殘體字「農」寫作「农」,乍眼看與「衣」字非常相像,如果讀稿人有老花,看錯了在所難免。千錯萬錯不是讀稿人的錯,而是當初把「農」字殘化為「农」的那個人的錯。如果那個人尚在生,也應該揪出來一併處置。當然啦,驗光師也難辭其咎,配的老花鏡度數一定不對,否則,那麼英明的人怎可能把字看錯?
也有人認為,「寬農」讀作「寬衣」,不是錯讀,而是頗有深意的,在充滿潛規則的地方,無論是要輕關、易道、通商,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在適當的人面前寬衣,才有可能事半功倍、路路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