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悲情城巿」、「無街之城」不是偶然,是「以車為本」的規劃累事。有資深建築師認為,政府忽略社區之間的聯繫及特色,過往的規劃「以車為本」,認為未來發展應保留舊區的社區模式,讓小店能夠繼續營運,同時透過設計社區網路導賞團,宣揚小店的故事及特色,「令香港更加好行,更有趣味」。
資深建築師、歐華爾顧問公司董事羅健中表示,本港過去的社區重建項目甚至新市鎮發展均以車為本。他以大坑為例,指近年華倫街多了有蓋停車場後,公共空間大減之餘,連帶附近的地舖也逐漸消失,「冇人肯行,冇生氣」;他認為鄰近的書館街、布朗街,雖然鮮有變遷,但就好行得多,「嗰兩條街有好多細舖頭、有瓦遮頭、有位畀人喺條街企定定傾偈」。他又說,港島區另一佳例為灣仔盧押道,同樣有各式各樣的地舖,而且有足夠行人空間。
以車為本 缺休憩地
至於新市鎮,他認為天水圍、將軍澳等屬於失敗之作,兩區規劃上同樣以車為本,只考慮居民如何往返,但屋邨與市中心之間娛樂設施少、休憩地方亦不多,也少了一份人情味。
未來政府會陸續發展九龍東、啟德、洪水橋,羅健中認為政府應參照本港舊區如深水埗等,保留小社區傳統,同時保留指定地方予小店、手工藝店經營。此外,政府亦應成立網絡平台,讓各團體及社區持份者將地區的特色地方、店舖及背後的歷史公諸網上,甚至設計社區導賞團,把地區的優點展現市民眼前。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