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於煲蠟年代的小朋友,總不懂螢光棒除了多舊膠外,到底有咩好玩。而五、六十年代成長的小朋友,未興煲蠟,卻有個如Pokemon Go浩大的遊戲慶中秋-收集月餅紙。
「小時候沒娛樂,一到中秋節就到處去拿月餅紙。」拿來作甚?「沒甚麼,就摺飛機。」那時香港滿街大酒樓,有自己的餅店,農曆七月起,就開始宣傳中秋月餅。自認「乜都儲」的收藏家劉銓登(Ricky),會由中環屋企出發,經高陞茶樓、蓮香酒樓、回灣仔龍門酒樓、雙喜酒樓、乘小輪過海到得如茶樓、瓊華酒樓、龍鳳大酒樓到去深水埗,到每家酒樓餅店收集宣傳月餅會及月餅的宣傳單,一玩就一日。那時中秋,酒樓都掛上大大幅中秋花牌,還有歷史故事走馬燈:「好多人企喺度睇十幾二十分鐘都唔願走㗎!」
他由八十年代起,整理及收集了六、七十張月餅紙及月餅會的會員咭。幾廿年來,酒樓憑大時大節掛的大花牌,及小小一張月餅紙,鬥氣氛鬥得體。最早的一張來自民國年代(1949年前),那時的人用雞皮紙包起一筒月餅,上面貼上輕薄紅紙,寫着《復聚長號---中秋月餅》就是。
然後印刷進步,五十至七十年代月餅紙,手繪的月餅、富貴花(牡丹)、嫦娥,或捧着月餅嘆茶的漫畫旗袍美女,衣服上的花紋,風景等,喚起Ricky小時候玩「月餅紙—Go」的記憶,「啲設計古色古香,有中秋氣氛一些。」非常偏心。八十年代印刷越來越精美,紅粉菲菲的八仙過海、萬馬奔騰的《三英戰呂布》歷史故事,都非常吸引。但到九十年代打後,印刷變得更有層次精細,但畫變成明星拿住塊月餅笑淫淫的美女照,Ricky倒興趣缺缺,像徵式儲幾張做比較算。儲到今日,還是最喜歡七十年代以前,印刷尚未普及的月餅紙,圖案都是雕板,或者手繪的,簡單得來,反而看得有種溫潤感。
現在說冰皮月餅、雪糕月餅、馬卡龍月餅古靈精怪,回看六、七十年代月餅紙,除了睇慣睇熟的七星伴月、雙黃白蓮蓉等外,還有如雙黃雞油月、北菇鴨腿月、叉燒金腿月等,唔知咩味的月餅。不過「五仁」需求量非常大,Ricky甚至會剝瓜子開欖仁賣去酒樓,賺幾毫子外快幫補船費。月下團圓嘛,還有些詩情畫意但估你唔到食乜的「銀河夜月」(五仁月餅)、「嫦娥奔月」(真係未問到係乜)、「風花雪月」(蓮子椰絲月餅)及「烏雲蓋月」(用次等荳沙造的月餅)。
記者:陳慧敏
攝影:劉永發
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