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土的《論語》 - 馮睎乾

新出土的《論語》 - 馮睎乾

孔子跟弟子、時人的對話,死後由弟子輯成《論語》。漢代《論語》有三:魯人所傳叫《魯論》,齊人的叫《齊論》,還有魯恭王在孔子故宅發現的《古論》。今本《論語》是《魯論》二十篇,《齊論》、《古論》早已失傳。其中《齊論》篇數最多,有二十二篇,多《知道》和《問王》(有學者認為當作《問玉》)兩篇。新出土的海昏侯墓竹書中,似乎有失傳了一千八百年的《齊論》。王楚寧〈海昏侯墓出土《論語.知道》篇小考〉附有摹本和釋文,只公開篇首一句,王標點如下:「孔子智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王沒注釋全句,也不見有人翻成白話。我嘗試解說一下。
開首「智」通「知」,此點王楚寧已解釋。「昜」字,有人猜是「易」,因為《禮記》載孔子說:「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易易,即「簡易」,見《禮記正義》)但「易」和「昜」在古代音、義不通,我不同意此解。「昜」字在《說文》解為「開」,考諸甲骨文,「昜」本寫作上「口」(或「日」)下「丁」,象日在天上,金文加「彡」表示日光,字形漸變為「昜」,後來被「陽」取代,今存的先秦典籍皆不見此字。據此可知,「昜」即光明、燦爛,有「美麗」義。「昜昜云者」:「昜昜」義同《詩》「君子陽陽」的「陽陽」,即和樂得志貌,跟上句「昜」字同義異;「云」當是語中助詞,無義(見王引之《經傳釋詞》)。「莫之御也」,「御」可訓「治」,如《孔子家語》「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或訓「止」(通「禦」),如《孟子》「莫之禦而不仁」,這裏我傾向解讀為「止」。整句話似乎是說:「孔子認識道的光明,樂了三天,說:『這就是道的美,什麼也擋不了。』」孤零零一句不易解讀,上文只算臆測,請方家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