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中秋佳節,家家戶戶必備月餅應節。無論是傳統雙黃蓮蓉月,抑或是新派奶黃月,金黃飽滿的鴨蛋黃是不可或缺食材。過去3年本港每年進口超過70萬公斤鴨蛋黃,端午至中秋4個月間進口量更佔全年逾半。善待動物團體就指家禽生蛋過程不人道,呼籲市民減少進食。
記者:佘錦洪
香港人對鴨蛋黃需求龐大,據統計處數字顯示,2013年至2015年本港累積進口達222萬公斤鴨蛋黃,平均每年進口逾74萬公斤,相等於14.8萬包5公斤裝米,需要46架雙層巴士才可以全部運走。其中每年5至8月是進口鴨蛋黃高峰期,每年這時段平均進口約30萬公斤,佔全年進口量逾半。
在進口鴨蛋黃中,最多是來自日本,平均每年有逾27萬公斤,其次是美國有逾20萬公斤,中國排第3有17萬公斤。去年意大利進口鴨蛋黃有明顯增長,達8.7萬公斤。
添好運創辦人麥桂培過去曾負責酒店餐廳月餅採購,指出5月除因端午節要包糭外,工序繁多的傳統蓮蓉月餅因製作需時,亦會在端午節前後開始購買食材,其中就包括大量鴨蛋黃。他稱內地蛋黃多產自湖南或湖北,近年則以越南出產最佳,但一般大規模入貨會經本地分銷商購入,故原料或來自世界各地。
要應付人類大量鴨肉及鴨蛋黃需求,全球養鴨業已發展出一套高產量標準,但人道問題卻備受關注。據美國人道協會(Humane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報告指出,不少不合資格養殖場均是超高密度養殖,群鴨長時間困於室內,空氣污濁,不能接觸水塘池等接近天然生境的環境,平均每隻鴨每年要生產290隻蛋,是自然生產率2倍。為免因太擠迫而受傷,更會剪去鴨隻的喙及爪,令因人工繁殖而飽受體重煎熬的鴨掌傷上加傷。
曾於本地養鴨的香港活家禽批發商商會會長徐名團表示,鴨是水禽一種,天性親水,養鴨場附近必定要有乾淨水源如溪流或池塘,「要多啲游水沖涼先生得好」。
善待動物組織(PETA)成員崔倩萍表示,無良的養鴨場與養雞場做法類似,在密閉地方大量養殖,無活動空間,不能接觸陽光,環境惡劣容易患病,「未聽過有好嘅養殖場」。她呼籲市民盡量減少進食養殖雞鴨產品,如能轉為素食更佳,「對身體都好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