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都係雞? - 馮睎乾

全部都係雞? - 馮睎乾

上星期香港「文藝界」國慶酒會,有位查小姐高喊「梁振英下台,梁振英坐監」,「文藝界」大叔大媽即群起攻之,叫她「去做雞」。出爐港姐曾在臉書上寫粗口,「香港培青社」便說:「粗口滿天飛,港姐馮盈盈妓女不如!」雖然說「風塵之中,必有性情中人」,但性情中人也不一定要淪落風塵吧?我從不輕視妓女,她們可能是觀音化身──古有「鎖骨菩薩」,甘與俗夫狎昵,以救淫迷。(見《青泥蓮花記》)
妓女的稱呼,歷來多不勝數,現在有人用「性工作者」,這就像「肉類切割員」一樣,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妓」即「女樂」,古人最初說「妓女」,不過指擅長樂舞的婦女,後來逐漸用來指賣淫的女人。只要說話時不帶鄙視語氣,用「妓女」沒什麼不妥。用「雞」代指妓女,應該是因為「雞」普通話音近「妓」,而舊日上海話也用「野雞」指「無執照的妓女、暗娼」(見《上海話大詞典》)──我們所謂「野雞大學」,當中的「無牌經營」意思,大概亦源自上海話。香港以前有很多夜總會,舞女又名「小姐」,其實以「小姐」稱妓,宋代已經開始了。(見《陔餘叢考》)「先生」今天是敬稱,但清末上海妓女也叫「先生」,因為蘇州盛行「說書」,從事此業者不分男女,均稱「說書先生」,太平天國後,滬上女說書者逐漸放棄說書,淪為妓女,但一等妓女為了自高身價,仍稱「先生」,次等則叫「小姐」。(見張愛玲《海上花開》注)中秋佳節,不得不提「嫦娥」。明人黎淳赴京師會試,有天聽見酒樓上有婦人喚他的名字,舉頭一看,是個妓女,即吟詩:「千里遨遊赴帝京,忽聞樓上喚黎淳。狀元自是天生定,先遣嫦娥報我名。」後來果中狀元。(見《七修類稿》)詩中「嫦娥」即借指妓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