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派過去四年不斷斥巨資「購買」鐵票,今年更採取重點出擊策略(鍾樹根不能自組團隊參選),且要力保民建聯(周浩鼎告急獲最後勝利),可見中聯辦及梁振英對奪取泛民在立法會的關鍵性少數否決權的決心。
王國興在敗選後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來回應記者,但誰也看得出他出了洪荒之力,到最後一刻卻無奈被迫「讓位」予毫無政績、且在新東補選落敗的周浩鼎的不忿。
工聯會累積的群眾基礎及地區勢力,過去不停被民建聯及其他兄弟蠶食,氣勢已大不如前,如今連退選後轉戰地區或超區直選的出路也被進一步堵截,工聯會對專業才俊的吸引力更會大打折扣。
左派組織因歷史及形象所限,對年輕人沒有太大吸引力,地區主辦的課程與福利雖多,但只能留住中老年擁躉,讓新民黨及西灣契仔契女集團趁機而起。王國興曾力圖打造工聯會的激進形象,卻成為年輕人的嘲笑對象,由此可見建制派「轉型」的困難。
建制派年輕化的起步和決心,其實絕不比泛民政黨為遲為小,但意想不到雨傘運動令青年人及本土自決能如此迅速登上政治舞台,徹底改變了不少老將小黨的命運,亦令建制派的部署不得不推倒重來。
分化泛民的策略落空
平情而論,建制派雖然捧出了周浩鼎、張國鈞、柯創盛、何君堯、容海恩及劉國勳等新人,但他們的論述能力,和反建制派的勝出者相去甚遠,在議題辯論中隨時會重蹈選舉論壇的覆轍,被對手即場KO。此外由於議會工作經驗不足,仍需大佬在幕後提點,又或是完全聽命於中央指示,絕對不易建立個人的形象及公信力,遑論要在新人中脫穎而出。
由中央、中聯辦以致黨領導,對這些人的質素心中有數,明知不可能期望過高,為了要令泛民從此一蹶不振,在這次立會選舉之前,引入不少出人意表的「變數」,由湯家驊的辭職(希望周浩鼎能提早進駐)、狄志遠的組黨(希望奪取九西新席位),到鄭家富的捲土重來(希望𠝹走范國威),都足以令泛民的政黨徹底分裂或被分化,最終在立法會選舉中因攬炒而失利,不過這些策略大都落空。
選民以個人為單位的功能組別,亦出現年輕化及本土自主傾向。以公司為單位的組別,建制派代表雖仍能以大比數勝出,但會計、法律、社工以至IT等一人一票的組別,反建制派候選人縱使被人蓄意抹黑,也絲毫不受影響,可見民情對建制派的不利,其中尤以姚松炎取代謝偉銓的意外結果,更令人懷疑梁振英在其所屬專業界的影響力,日後建築及測量界對梁振英的土地房屋政策以至角逐連任的支持度,如今已呈現一大問號。
建制派不能完全控制立會,亦令有心有力及有能之士對加入特區政府要三思。議會內競爭必會更激和出位,建制派內大小政黨為求自保,除了各自努力,還得要各自盤算,外看似兄弟爬山,實質在互相拆牆,否則便只能各安天命,任由其他所謂兄弟,將自己逐步泡沫化和碎片化。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