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市場鵪鶉忍無可忍亦會叫(周光暉) - 周光暉

財經市場鵪鶉忍無可忍亦會叫
(周光暉) - 周光暉

十多年前我籌備一個企業管治論壇時曾邀請過被稱為股壇長毛的David Webb作講者,並與他商量講詞大綱。他說:"There is so much wrong with the system that I don't know where to begin." Webb的精句十多年後仍可非常貼切地形容香港財經市場監管及運作的兩大支柱,即上市公司及證券行業的監管,以及銀行業與客戶運作上蒙受的掣肘。
上市申請、上市公司、證券經紀及財務顧問的監管分別由證監會及港交所作不同角色的監管者,其中亦有架床叠屋及雙重存檔式的監管。最突出的是港交所作為監管者亦受證監會監管。以上亦兄弟,亦父子的複雜關係八十年代至今一直混亂及霸道地在運作,其30年來的「專業」發展及與國際接軌已變成政府、立法會都無法管的兩個獨立王國,其全職員工亦優薪厚祿地越坐越大。
那邊廂,30年來不停為香港經濟生金蛋的受監管持份者,則被日益凌厲的監管條例及眾多沒有商界及業界實質工作經驗的各級監管人員監管。為了繼續生存及敵不過監管者的權勢,持份者漸漸變成有責無權、不再發聲的鵪鶉。
眾多本地經紀在87年股災蒙受的賠償風險被廢了武功兼嚇至魂飛魄散,及至聯交所上市時用經紀牌換股票時眾多經紀亦金盆洗手。時至今天C組經紀的持份及影響力已被邊緣化。多年來C組券商剩下的持牌人及員工都是同舟共濟地捱義氣經營求兩餐一族,在苛刻的監管及合規程序下生存。這些不合情理工作環境是業界怨氣的核心。
上市公司大股東及管理層為求上市集資千依百順地去符合上市條例,上市後亦要遵從嚴謹的合規及披露條例,接受眾多無厘頭、沒有商業價值的監管查詢及披露要求。大股東、管理層、財務總監及公司秘書往往為保住份工變成逆來順受、敢怒而不敢言的鵪鶉。因為苛刻的合規及監管要求,近年願意做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的人士亦減少了。
中介人士,含律師、會計師、保薦人及財務顧問提供的專業服務都是逐單計,逐單收費的手作功夫,要有連串的客戶上門才能生存。申請上市、交易披露等往往要看聯交所上市科及證監會的面色及取態而取易不取難,亦往往因怕冇下次而不盡全力,敢怒不敢言地做鵪鶉。
近年因為雙重監管,上市公司及其中介人士往往會見到不同監管機構就同一課題持不同的意見,一個亮綠燈,而另一個亮紅燈,受害者是上市公司股東利益、管理層及中介人士的專業性及尊嚴。
今年6月開始的證監會及聯交所共同諮詢只是做不完鬧劇的延續。然而,受夠了的持份者發火了,包括經紀一族及獲選連任的立法會議員張華峰。那邊廂,上市公司商會兩大孖沙,創業板之父羅嘉瑞及紅籌之父梁伯韜都不留餘地地大肆抨擊,行政會議成員兼金融發展局主席查史美倫亦公開反對建議。
本人認為,香港財經市場監管文化累積的深層次問題非是次諮詢能解決,亦非本屆政府任內可處理。然而,本屆政府可責令一次類似《戴維森獨立報告》的全方位檢討及照肺。在這全面檢討的重新定位策略及藍本被討論及接受後才去檢討及重定監管架構,包括架構內各階層人員的質素、專業條件及工作經驗的要求。調查過程不可缺的一部份是向各被監管者及持份者作詳細諮詢及聆聽訴求。

周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