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言健康:我有壓力

醫言健康:我有壓力

五十多歲的林女士是家庭主婦,患有高血壓多年,平常用藥物控制得還算不錯。但最近回來覆診時說常頭痛,又覺得疲累,也睡得不好,她的表情像是有心事。細問之下發現,她近兩個月對往常感快樂的活動失去興趣,她有時會想:「人生為甚麼這麼辛苦?」追問下,原來她的爸爸三個月前確診腦退化症,需要她陪伴在側,但對她的態度卻很差。她還有一個十六歲兒子, 因成績不好,也令她十分擔心。
當面對壓力時,往往會出現「逃走或戰鬥」反應,是天生自我保護機制。這些反應包括心跳加速、分泌皮質醇和其他生理上的反應等,對應付危急或短暫壓力或有幫助。但當長期面對壓力又不能應付,腦內神經遞質的分泌可能會受到影響,使我們出現一些抑鬱症狀。這些症狀可以是心理及生理,如失眠、睡眠質素差或早醒、對活動失去興趣、持續情緒低落、疲倦、體重改變、無法集中注意力等。
就林女士的例子而言,我會考慮症狀的嚴重性和持續性,過往有沒有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紀錄和家族史,過去和現在有沒有傷害自己念頭。如症狀輕微,會建議和鼓勵她尋找自己喜歡的活動,寫下和計劃一周內能給她帶來開心或滿足感的活動,再在下次見面時回顧活動和情緒狀況。文獻也有數據證實,定期體育活動如快步行、跳舞、跑步等,對應付抑鬱情緒有幫助。如症狀嚴重或持續,便需要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或服食抗抑鬱藥物。
林女士決定每周找時間和空間做喜歡的活動,再次參加跳舞班和做些簡單運動,好像每日或隔日快步行三十分鐘。透過這些活動及每次覆診的聆聽和傾談,她學會了應付壓力方法,也漸漸脫離持續抑鬱的情緒。
撰文: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部主管黃仰山教授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