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勢膺「集資王」的郵儲行(1658)正式招股,一如近年「慣例」,基礎投資者認購比重高達75%。不少基投比例極高的半新股,上市後交投卻極疏落,最誇張市值逾百億元,每日成交低見2,000元、甚至「零成交」,遭市場人士嘲為「殭屍股」(Zombie share、Z-share)。
記者:黃翹恩
分析指基礎投資者機制扭曲市場運作,靠「自己友」護航上市的大型新股谷高香港集資額,只是「自己呃自己」。
所謂基礎投資者,多為大型企業或基金,招股時大手認購,可獲保證100%分貨,但其持股須設6個月禁售期(詳見另文)。
統計過去兩年上市的大型新股,多半為內地銀行,其基礎投資者認購比例高達六成以上(見表),多為俗稱「國家隊」的內地企業撐場。郵儲行集資額高達627億元,為繼2014年阿里巴巴後全球最大型新股,順利上市的話,帶挈本港幾乎篤定成為今年全球集資王。
部份內銀成交僅數千元
不過,其基礎投資者認購比例達75%,清一色「國家隊」。郵儲行行長呂家進解釋選擇是因招股「以境內為重點」,而基投比例高、表示「投資價值得到廣大投資者認可」。
翻查資料所得,浙商行(2016)、天津行(1578)上市以來,成交額最低見不足4,000元,亦有零成交,而青島銀行(3866)成交額更低至2,260元。盛京銀行(2066)上市時由基礎投資者認購52%股份,最低成交額則有91萬元,可惜相對其133億元市值,依然不成比例。
中大商學院助理教授劉殖強研究新股基礎投資者趨勢10年,他指新股選擇基投條件並不透明,加上基投可事先獲確認分貨,「是否對所有投資者一視同仁」?6個月禁售期亦等同人為減少股份供應,扭曲價格。禁售期完畢,基投多數沽貨套現,但他們並非持股多於5%的股東,即使沽售亦不須披露。
金發局曾倡限基投比例
會計師行立信德豪董事林鴻恩亦認同禁售期限制流通量,雖有助穩定股價,但當期滿、大戶想脫手套現時,卻因成交一直疏落,難以放售,「可能要較大折讓先有人買,散戶亦會憂心大戶幾時沽」,沽壓持續。
有熟悉新股市場的人士形容,近數年大型中資新股甚難吸引外資垂青,只能動員本身的客戶、生意夥伴等認購股份:「承銷團幫唔到我,我就要靠自己。但咁樣做集資王,即係自己呃自己。」
金融發展局2014年曾批評基投扭曲新股定價,統計2011至2014年中基投比例逾50%的新股,不論禁售期前後,股價表現均跑輸大市,建議設立限制。但至今當局仍沒有措施回應。
劉殖強建議,有散戶參與的新股,應取消基礎投資者機制,「只要收緊現行上市規例中,要求對待所有投資者一視同仁的條款即可,我們將條例詮釋得太寬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