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去年今天一樣,我正身在台北。受台灣記者團體的邀請,我所屬的「傳鬥士Mediators」籃球隊,連續第二年參加台灣「新聞盃」籃球賽。出埠遠征競技,一說出來大家只會聯想起年輕當打的精英;對於我們這支比業餘更業餘、平均年紀也偏大的球隊,一而再地實現,真有點不可思議。
更「離譜」的是,這第二次赴台出賽與上次截然不同,經過教練李嘉耀與兩位隊長伍家謙和關家昌商議,決定此行不只來比賽打打球那麼簡單,更要將之安排成一趟海外集訓,不用作賽的時段都排上各項練習與體能操練。好像之前其中一天,早上八時就集合練習第一課,中午出賽,傍晚六時又再借用當地中學場館練習和友賽,真真正正是「籃球永不停」。對於十八廿二的學界或職業球員來說,可能只是家常便飯,但我們球隊年過40的人(包括我)比未過30的還要多!
這樣自我考驗,有沒有風險?肯定有的。到了我們這些年紀,又都是好動之人,身體早就累積各種大小損傷;好像我執筆此文的同一天,就在體能鍛煉時稍為觸動了腰部舊患。怕不怕?怕的,試過睡覺連想轉個身都幾乎動彈不得的日子,說不怕傷患是騙人的。
然而對於我,不論寫小說也好,做運動或練武也好,只要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不嘗試去探索極限──至少是自己今天的極限,那就沒有意義。今年47歲的我,再怎麼練,不會突然變成很厲害的籃球員。但是只有繼續「勉強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還剩下多少,還能夠做到甚麼。
而這感覺,就是活着。
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