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央行前副行長帕特爾(Urjit Patel)於9月4日正式接替拉詹(Raghuram Rajan),成為新一任行長。消息大致符合市場預期,因此並未為市場帶來驚喜。印度盧比於消息公佈後初期稍微上升,債券市場則大致上維持不變。
帕特爾獲委任,可望延續印度央行現行政策。於出任副行長期間,帕特爾帶領的委員會負責就貨幣政策改革提供建議,包括按照消費物價指數(CPI)而非批發物價指數(WPI)設定通脹目標、採納具彈性的通脹目標(4%,誤差2%)以及成立貨幣政策委員會。帕特爾與拉詹作風相近,大力提倡整頓財政,並相信健全的財政政策能改善財政信貸能力及貨幣政策傳導。
拉詹決定於任期屆滿後離開央行,原因之一是他與政府的關係轉趨惡劣。雙方不但在利率政策方面出現分歧,拉詹敢言的性格亦不時觸怒莫迪(Modi)政府官員。相反,帕特爾曾於財政部擔任高級職位,亦曾於多個州分就政策提供建議,似乎與政府關係較佳。他亦曾加入由政府官員組成的委員會,負責檢討財政改革。因此,隨着帕特爾上任,貨幣及財政政策之間的協調可能得以改善。
貨幣政策方面,部份人士預期帕特爾將延續拉詹的鷹派作風,甚至更為強硬。惟與此同時,帕特爾是由政府選出,而政府顯然傾向實行低利率政策,因此新行長的立場仍然是未知之數。
儘管如此,就大方向而言,我們預期印度央行將繼續採取「彈性通脹目標」框架,意味着貨幣政策將繼續聚焦通脹軌道。隨着通脹驚喜加劇,加上未來的物價上升壓力,料將限制印度央行於年內進一步推行寬鬆政策的可能。
姚遠
安盛投資管理新興亞洲高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