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讀報發現,加拿大有一位穆斯林父親因為不滿音樂課是必修課,而把學校告上法庭,指責歧視。他認為「靡靡之音」不合其宗教所規,學校則辯稱音樂對兒童均衡發展十分重要,乃所有公立學校的必修課,不可或缺。此案尚在審理中,未知結果,但起碼雙方相信法律,家長也沒有對孩子學英語有所抗拒。
加拿大法定語言是英語,但魁北克省和香港一樣有兩種法定語言,入讀公立學校的小孩都要學英文及法文,多年來縱使有所不便,但他們還是堅持保留法語文化。香港公立學校同樣要學中文和英文,但對不少母語並非華語的孩子而言,作為第二語言以掌握中文仍是一道洪溝。
據筆者巴基斯坦裔同事說,他有個同籍朋友,幾年前把兒子送到中文小學讀小一,希望兒子能學好中文,融入主流社會。但一年下來,小朋友非常難受,除英文課外,其他則不知所云。原來小孩之前入讀的幼稚園是以全英語授課,家人亦只會烏爾都語和英語,從來沒有正規地學習過中文,轉到小學後,完全無法理解用中文授課的內容。第二年,小孩唯有轉到一所英文小學,由零開始。同事慨嘆,幼稚園本是打好中文基礎的最佳時機,卻非人人有機會讀上華語幼稚園。
平等機會委員會指出,一些幼稚園只以廣東話進行面試及只提供中文資料,非華語學生因而被拒諸門外。在上學年,有44%幼稚園沒有取錄任何非華語學生。部份較幸運的能報讀雙語教授的幼稚園,如筆者的同事般打下中文根基。有更多的學生惟有擠在數家專門收非華語學生的幼稚園,只能在英文的環境下學習。他們不少來自低收入家庭,沒有能力負擔課外中文補習,因此往後在小學、中學就更難跟上整體中文水平,對日後升學、工作發展及融入主流社會亦有所阻礙。
對此現象,我們除了同情,也要銳意用科技和創意來幫忙解決問題。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授方法全球通行,中文呢?可以發展出一套方便易用的教材嗎?幼稚園老師缺乏教授非華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可以幫助他們嗎?家庭父母不懂中文,很難參與教育,可以用科技讓小孩反過來將在學校學到的中文教導父母嗎?更重要的是主流社會可以更包容嗎?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