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局嚴重的碎片化,令人難以把羅冠聰、劉小麗、朱凱廸當選三名新議員歸類。他們既不屬傳統泛民,又與熱普城、青年新政的「本土派」不同,因此各大傳媒只能勉強把之稱作「自決派」。然而筆者認為朱劉羅為貨真價實的本土派,不過與黃毓民、黃洋達、陳雲的所謂本土不同,是左翼本土派。
「左翼本土」已是埋葬多年的詞彙,然而從朱凱廸的社運身影追尋下去,應會發現上個時空的本土運動。那年是06年保衞天星、皇后行動,一身樸素的朱凱廸在碼頭上與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公開辯論。林鄭在該役立下了「好打得」之威名,從此官運亨通,而朱氏今天也成為票王,兩人將再度同場,上演一番唇槍舌劍。10年前的保育運動方興未艾,發展到後來利東街、菜園村,萬人圍立會反高鐵,是為本土運動的高𥧌。當時陳雲還是擁抱「快樂抗爭」的斯文學者,而朱凱廸這個左翼本土先行者還未被笑稱「左膠」。
然而反高鐵運動功敗垂成,觸發社運界的鐘擺效應。以陳雲為首把本土運動由左轉右,加入了排陸仇外、族群鬥爭的民粹之風,結果左翼被扣成「左膠」,「和理非」路線也開始被「勇武抗爭」壓過去,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知的「本土派」。左翼社運者要不意興闌珊,退居幕後,便是深入社區,深耕細作,然後10年之後平地一聲雷,躍為票王。
參與過學聯領導佔領運動的羅冠聰,正是在這時代脈絡中成長。當時「勇武派」對雙學深感不滿,主事「拆大台」者,便是與羅氏同區出選落敗的熱普城鄭錦滿。香港眾志甫成立,已經被熱普城重點招呼,攻擊無日無之,羅冠聰最終有驚無險。本來寂寂無聞的劉小麗亦在九西高票當選,豈只是配票之功。雖然以民主自決為號,朱劉羅的競選工程卻是圍繞實際的民生議題進行。劉小麗主打全民退保,貧富懸殊問題,朱凱廸則大爆官商鄉黑勾結,提出土地正義。反而熱普城一直重複的都是天馬行空,並不存在的「永續基本法」,還竟說沒有雙程證審批權,任何福利政策都不用談的謬論,誰人離地,誰人在地,一目了然。熱普城的雙黃一陳黯然落敗,豈是巧合。
本來被看淡的朱劉羅最後跑贏民調而勝出,是把左翼本土的一面旗幟重新掘出來。代議士的工作任重道遠,筆者期待的是他們能夠導正由雙黃一陳壟斷、以仇恨作招徠的本土風潮,把本土回歸到社區在地的民主運動。朱劉羅的入局,換來了多名資深議員,包括多年來關注同志議題的何秀蘭、捍衞勞工權益的李卓人、扎根草根基層的馮檢基落馬。只能寄望三名新人能夠青出於藍,彌補這些空缺的位置。
當心,公眾的監察將是十分尖銳的。
貝加爾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