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勇武抗暴 - 姚崢嶸

What we are reading:勇武抗暴 - 姚崢嶸

挪威是標榜愛和平的國家,諾貝爾的遺囑指明,和平獎是由挪威國會委任的遴選委員會甄選(其餘獎項全是諾貝爾祖家瑞典主持);挪威亦積極擔起調停國際衝突責任。
不過,愛和平,不代表可保證自身和平。二次大戰時,挪威本是中立國,本來她小國寡民,又處歐洲邊陲,不屬戰略重地,中立自保是上策,鄰國瑞典也憑此倖免戰禍;不幸地,她卻因為禍水——重水,被迫捲入戰事。
當時,軸心國和盟軍既在戰場上拼命,雙方科學家也在後方交鋒:誰可先研發出原子彈這前所未有大殺傷力武器,就可立於不敗之地;儘管德軍已處下風,但以原子彈的震懾力,仍有條件講和。重水,正是研發原子彈的重要物料,而挪威擁有世界上唯一生產重水工廠。為了確保重水來源,德國無視挪威中立地位,揮軍入侵,挪威迅速淪陷,國王流亡海外,幾百個教師因抗議洗腦國民教育罷課被送入集中營,一班平民則為了復國,逃到英國接受游擊戰特訓。這班人來自五湖四海,包括設計重水工廠的大學教授Leif Tronstad,也有工人、郵差、漁夫、教師、警察。
盟軍早已認定打擊德國重水供應是重點戰略目標,計劃派空軍轟炸毀滅工廠,但Tronstad大力反對,因為重水生產線位於地下室,轟炸破壞力有限,只會白白賠上工人和附近平民性命,而且工廠亦同時發電和生產肥料,是當地經濟民生命脈,毀掉整個工廠會立時造成經濟危機,亦會令戰後重建更困難,最終是大量無辜平民受害。Tronstad反建議,由一小隊熟悉當地情況的挪威籍特擊隊潛入工廠,破壞重水生產線。
「本地人」是參加任務的基本要求,因為工廠除了有德軍守衞,也位處深山天險,當地冬季氣溫可低至零下20度,行動只能靠滑雪,突擊隊先頭部隊為搜集情報,要在寸草不生的山野度過整個冬天,絕少接觸當地居民以免連累,只能靠挖青苔和獵馴鹿餬口。這群雜牌軍最終竟能完成任務,而且全部成功脫身,靠的是突擊隊員有勇有謀、工廠員工冒死提供情報,及Tronstad這個行動派書生的背後策劃。畢竟是挪威人,他們秉承「和平理性非暴力」原則,在突襲過程中連敵軍也沒有殺傷半個。
「The Winter Fortress: The Epic Mission To Sabotage Hitler's Atomic Bomb」精采刺激媲美小說,而挪威人民面對強權壓迫,實力懸殊,憑智慧、毅力和個人犧牲精神抗爭的故事,香港人一定有共鳴。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