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蘋果︰牛津大學首位女校長 Louise Richardson︰反恐不只打壞人

品味蘋果︰牛津大學首位女校長 
Louise Richardson︰反恐不只打壞人

打破英國名校牛津大學創校786年來男性話事的傳統,哈佛尖女Louise Richardson今年初登基,成為牛津首位女校長,提名委員會成員包括末代港督彭定康。海外傳媒不時登刊她與閨蜜、代表民主黨出選美國總統的希拉莉(Hillary Clinton)合照,配上「人生勝利組」台詞:「Women at the top of their game」(各領風騷的女性)。事實上,這位生於愛爾蘭、自謔年輕已叛逆的女強人,還是一位國際著名的反恐專家、911之後聲名鵲起的政治學者。
悠閒的星期六中午,中環OL不多,Richardson昂首闊步,高跟鞋敲在皇后像廣場的灰磚路,份外鏗鏘,一身黑白色套裝的她,疑似反諷世事何曾非黑即白?多年來見盡恐怖組織諸相,Richardson夠薑批評國際過度奉行「簡單與公式的正邪二分法」(simplistic formulas of good and evil)。「大家應該從各地恐襲經驗中得到教訓,對各組織進行細緻研究與對策,不應只強調打壞人。」講真理,女子漢鞭鞭有力。
「民族主義運動一直是最成功、最持久的恐怖主義運動,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定程度的社區支持。真正危險是近幾年,源遠流長的民族主義滲透了宗教極端主義團體,演變成更激進更為兇猛的類型,我看到這個趨勢,更擔心的是招攬新移民和替死鬼行事的變種民粹主義(populism)助大,更是危險的組合。」曾經深入虎穴,訪問過無數恐怖分子,想盡方法了解恐怖組織如何招攬人,如何分工的Richardson,認真地分析。

Richardson成名作是2006年出版的《What Terrorists Want》(恐怖分子要甚麼),著作受社會和學術界高度評價。

這位堅信「愛書才會贏」的書蟲,笑說看小說能保持頭腦清醒,她最近讀《American Women's History》,是本有關女性與政治關係的著作。

911後積極演講 鑽研恐怖主義

女流之輩何以對恐怖分子着迷?「因為關於恐怖主義的文獻非常糟糕。」Richardson沒半分忸怩。一般人認為恐怖分子等同壞蛋與精神病患者,她坦言十分愚昧,認為他們的政治動機其實比我們想像的細緻複雜。「了解他們的方方面面讓我着迷,一個好學生甚至教師,何以加入一個組織犯下暴行、違反道德準則?有甚麼政治目的?」她像在介紹一齣精彩電影。
談到當年在大學講授恐怖主義,又是一件偶然奇趣的事。當時她在哈佛教外交政策,學生入她辦公室,驚訝她被恐怖主義的文獻書籍包圍。「我解釋說,那是我的業餘愛好。」學生們央求下,Richardson舉辦了一場小型研討會,預算12人出席,最後卻來了133人,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911之後,她變得積極,世界各地舉行幾百場演講,又落力出書。「要打擊敵人最重要是認清敵人的底蘊,大學教育是打擊恐怖主義的關鍵。」她舉例說,七十年代歐洲左翼恐怖組織吸納了許多高學歷人才,故在大學教恐怖主義,是解毒劑(antidote)。
Richardson坦言學生上過她的課後,想法會有很大轉變。「上課前他們會想成為總統、國務卿、中央情報局人員,要鎖起所有壞人。但離開了課室,他們就會想,天哪,這其實是很複雜的事。」那反恐活動是否只能由政府或超人負責?「我不認為一個人能實際上反恐,但明白是甚麼力量推動了甚麼卻是匹夫有責。每個人可以學習一種語言、深入了解一個組織、瀏覽它們網站,進入另一種文化,與其他人交流,我是這樣鼓勵我的學生。」1981年到2001年,她在哈佛政府系教授國際關係,重點放在恐怖主義和國際安全,並被票選為最佳教師。
Richardson出生並長大於愛爾蘭東南部海邊的小鎮Tramore,父母學識不高又重男輕女,七個子女中,三兄弟的待遇總比四姊妹好,她考上都柏林聖三一學院(Trinity)讀歷史,都是靠做兩份工賺錢交學費和生活費,曾在圖書館打工,也當過餐廳女侍應。然後,她考獲獎學金,到美國UCLA攻讀政治學碩士,最後在哈佛大學拿到政府學博士學位,鑽研恐怖主義。「我生於一個非常保守的天主教家庭,父母沒甚麼政治思想,但我曾經很叛逆。當時的北愛爾蘭在劇烈膨脹,當我離開愛爾蘭,只為避開愛爾蘭的民族主義,因為我唸的是國際關係。」
今年初Richardson登上這英國學術界最高職位沒多少天,就捲入學生運動的爭議聲當中。在牛津大學奧麗爾學院前豎立着的羅德(Cecil Rhodes)雕像,被指宣揚維多利亞時代的殖民主義而要求搬走它,引起激烈爭辯。「我的立場是,我們不應該抹去我們的歷史,必須面對它。大學應是一個可以傾聽並反駁各種觀點、允許異議的場所,我年輕時也曾經是反叛分子,我尊重他們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權利。」羅德是19世紀英裔南非礦業大亨和政治家,創辦鑽石業巨擘De Beers,極力主張在非洲建立殖民統治,甚至推動種族隔離主義政策和剝削鑽石礦勞工,引起後世抨擊。
同是曾經被英國統治,愛爾蘭1937年獨立,香港如今提港獨是忌諱,老師在課堂更加提都不能提。作為國際教育界權威,Richardson又如何評價香港言論自由的收窄?

當今世代,女強人已成一方之主,Richardson與代表民主黨出選美國總統的希拉莉(左)是手帕交,二人不時討論反恐對策。(Getty images,Jeff J Mitchell攝)

Richardson是一位國際著名的反恐專家,也是911之後聲名鵲起的政治學者。

作為英國最高學府領導人,Richardson的任務是在英國脫歐的非常時代,提高這座名校的經費和名聲。

收錄貧困學生 提高婦女地位

「作為過客,我不應該冒昧地談論這話題,但我跟香港幾間大學長期有聯繫,包括港大、中大與科大等,我認為大學必須為任何合法的言論提供言論自由的堡壘,緊接可以是非常激烈的辯論。我認為願意改變、肯為正義爭論,是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必不可少的。」她強調,洗腦和教育是對立的。教育的關鍵是替問題尋找答案,「所以在我看來,洗腦教育與教育是矛盾的。我們需要確保學生懂得做批判性的思考,如何分析,如何爭論,如何靈活,因為今日我們教育學生的工作,根本不知道未來那個行業還存不存在。因此,我們需要確保他們有靈活性,這些都是心理或思維的質素,不是特定的技能。」
其實,58歲的Richardson已非首次打破名牌大學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形容社會上潛藏的偏見與規範),上任牛津前,她也是蘇格蘭聖安德魯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首位女校長。隨着文翠珊成為英國首相、朴槿惠穩坐韓國總統職位、蔡英文當上台灣總統,Richardson對「巾幗不讓鬚眉」有更豁達的理解。
「我想被人記得我是牛津大學最好的校長,多於被人記住我是牛津大學第一位女校長。我期待有一天,性別不再是領導者的考慮因素,所有職任不應分尺碼、外觀、膚色、性別。」問到「成功」的定義,這位三子之母補充說:「變革步伐無疑令人失望但已在加速,我認為提高婦女地位的最大障礙,是令職業婦女同時獲得優質養育幼兒服務。」
上任九個月,作為英國最高學府的領導人,Richardson的任務是在英國脫歐的非常時代,帶領校內22,000位學生前行,並提高這座名校的經費水平和名聲。「高等學府要知道如何在傳承傳統之下靈活變通,適應全球化。牛津學生59%來自公立學校,我的另一個任務,是提升貧困學生的收錄數字,讓資優而有潛質的窮人,也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她說,牛津學生當中約有15%是來自歐盟的公民,他們目前享受英國公民的學費優惠,當英國正式脫歐,這些學生將不得不支付較高的國際留學生學費,令來自歐盟的學生數目大降。此外,牛津全體員工中也有17%是歐盟公民,未來形勢誓必對大學造成影響。「6,700萬英鎊的研究經費中的12%來自歐盟,這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Richardson年輕時,愛爾蘭民族主義抬頭,政局動蕩不安,示威暴亂時有發生,叛逆的她14歲時差點加入愛爾蘭共和軍,後來選擇離開。

三子之母愛爭論 愛書才會贏

隨着中國富起來,內地學生入讀海外名牌大學的數量也大增,但主要是研究生不是本科生,香港的學生人數一直維持很高比例。 2006年,港人入讀牛津大學的數目為59人,至去年有關數字已升至130人,是紐約以外最多的學生來源地。而最受港人歡迎的本科科目則是工程科學,其次是數學、法學學士(法律)與化學,至於最受香港研究生歡迎的科目則是商業法律和哲學教育。她又說,基於工作簽證申請困難,英國學府吸引尖子也遇上一定難度。政府正跟四所大學經營一個先導計劃PSW(Post study work)visa,減低簽證文件的要求,估計會令畢業生更多就業機會,不致淪為英國的經濟負擔。
愛書如命的Richardson,強調書本自小是她理解世界的窗口,鼓勵大家愛書才會贏。「我從小就受母親薰陶愛上閱讀,她學歷不高但是書不離手。我認為小孩子喜歡閱讀是比課堂和學習更重要的事,父母應該引導子女培養閱讀的興趣。」
香港家長吶喊要子女贏在起跑線甚至射精前,Richardson又是否怪獸家長?「那你要問問我三個子女,哈哈。我首要他們非常獨立,因為我在一個重男輕女的環境長大,我認為這會影響我如何把我的孩子帶大,家長可以給孩子機會去探索是很重要的,做他們愛做的,而非他們需要做的。我理解父母都想要為自己的孩子準備最好的,但這不是我的風格。」Richardson笑說,他一家人的相處方法是爭論。「朋友來我們家吃飯,會覺得很震驚,因為我們坐下來便爭論不休。」
記者:鄭天儀 攝影: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