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魔力 - 林道群

政治魔力 - 林道群

今年因為內地不允許紀念文革,有些刊物如《三聯生活周刊》藉紀念一些文化名人的自殺,婉轉提醒人們五十年前的悲劇──1966年5月17日深夜,鄧拓在家中留下兩封遺書,一封寫給北京市委的,另一封給妻子,然後自殺身亡。8月24日清晨,老舍獨自出走,在北京城西北角外的太平湖畔躊躇悲苦,當日深夜,跳湖自盡。也是8月24日,陳夢家服下安眠藥自殺未果,9月3日自縊身亡。同一天上午,在上海江蘇路284弄5號,傅雷吞服大量毒藥自殺,夫人朱梅馥在窗框上自縊而亡……。
早有研究指出,當時就整個中國來說,自殺有三個高峰期,一、文革初期,以紅八月為中心,到批判所謂資產階級反動路線。二、是工宣隊軍宣隊進駐學校,各單位成立革委會,清理階級隊伍時期。第三個高峰是1970年的「一打三反」運動時期。至於自殺死了多少人,現在只能說難以統計。人們尤其是文人為什麼要自殺?為什麼一旦被指為反黨反毛、被指為「叛徒」,就成為致命一擊?
有說是愚忠明志,有說是寧為玉碎不作瓦全。最近因為編書的關係,看了不少鄧拓的資料。愈看愈驚,接着是困惑無窮,鄧拓這種既是黨政高官,又身兼傳統文人的雙重身份,是現代中國文人投身於國家革命事業的典型。鄧拓一度擔任黨的幕僚和國家政策的筆桿子,他在黨內聲望最高、最重要的職位,同時也是他文人官員生涯的頂峰,應該是從1949年秋天共產中國成立開始,擔任《人民日報》的總編輯,某種程度上成了黨的代言人。鄧拓真的是忠心為黨為毛效命,相信批評和自我批評、相信整風整黨,可以說正是他們自己在多次的思想運動中,以筆桿子為這個國家建立起一種思想道德的合法性。
為甚麼一旦被毛拋棄、被黨指為叛徒,就走上絕路?為甚麼為人民服務會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怎麼會有如此之大的魔力?一個飽讀經綸的文人為甚麼會覺得,一旦被黨拋棄,就會認為是被整個國家拋棄,被人民拋棄,被歷史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