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內地人進食小龍蝦成風,但屢發生食後染上橫紋肌溶解症事件,令人聞蝦色變。食家周中指出,本港市面餐桌供應的小龍蝦,一般是來自澳洲或新西蘭,與內地的小龍蝦不同。
鮮味勝內地小龍蝦
周中指出,本港有不少餐廳或酒店的自助餐都有小龍蝦供應,但所供應的小龍蝦主要來自澳洲或新西蘭,「蝦殼藍藍哋色亦都薄啲,同內地嗰啲小龍蝦未煮已經係紅色,蝦殼明顯厚身好唔同。」他直言來自澳洲或新西蘭的小龍蝦,「係咁煮熟已經好鮮味」,而內地食肆通常以麻辣方式烹煮小龍蝦,「完全食唔出小龍蝦鮮味。」
他指內地興起進食小龍蝦,最初是在四川或北方等地,「可能幾蚊已經一大盤」,所以大受歡迎,其他地方亦隨之成為潮食。不過他指內地的小龍蝦經大量養殖,飼養方法及環境是否受污染沒有保證,笑說:「可能內地人身體壯健啲,所以敢食囉!」香港水產養殖業總會會長黃容根稱,本港沒有養殖小龍蝦供應市場,但指出內地的小龍蝦經大量養殖,生長速度快,即使在淤泥或污水的環境也能養殖,故供食用可能對公眾健康構成隱患。他促請政府做好把關工作,避免有問題小龍蝦流入市面。
■記者黎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