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透視鏡系列】
【本報訊】不要輕視生活中曾經出現威脅生命的事故,雖然未必會引致嚴重傷患或後果,但相關事故隨時在不知不覺間已讓人遺留心理創傷,例如有女士經歷交通意外後,害怕在特定情景搭車,甚至外出。精神科醫生表示,遇到創傷事件後不應該逃避,宜向可信任的親友重述事件經過,表達心中感受及盡量放鬆心情,如常生活,有助正面處理負面情緒,預防演變為創傷後遺症。
記者:梁麗兒
青山醫院副顧問醫生崔永豪表示,當人經歷重大的創傷事件,感到生命受威脅,包括遭逢意外受傷、暴力事件,引發很大的恐懼,便有機會出現創傷後遺症(又稱創傷後壓力症)。正常情況下,受驚後腦部的前額葉會發出訊息,安撫驚慌情緒,令人逐漸平復。
親友傷亡 童年受創 高危
若果前額葉失調,腦部的情緒區域就會像一個長鳴的警鐘,讓人長期處於驚慌的狀態,出現各種創傷後遺症的病徵。前額葉失調可能與生理、遺傳因素有關。突發事件、涉及傷亡尤其事關至親或朋友、本身有情緒問題、童年曾受創傷或女性,也是罹患此病症的高危族。
崔永豪指,臨床上因為創傷後遺症而求診的病人,主要涉及曾經經歷交通意外、工業意外及性暴力事件,當事人可以是親身經歷事件,或是在旁目睹,如撞車受傷、遭長輩性侵、目睹家人跳樓或工友意外死亡而出現心理創傷。
曾有30多歲女病人駕車與丈夫外出,前往一個她很想去的地區,但是因為天雨路滑,不幸發生交通意外,導致丈夫受傷,女病人則無大礙。崔永豪指她事後感到十分內疚,起初不敢在雨天外出搭車,包括下雨天無法返醫院覆診,之後每次出外都會想起意外事件,變成終日躲在家中,甚至無法返工。焦慮、緊張情緒亦令女病人難以入睡,更經常認為「世界好危險」、「嗰次唔出去老公就無事」,事發後也不敢看關於交通意外的新聞,最終女病人接受治療後才有好轉。
至於何謂創傷後遺症?崔永豪指,當事人若果在事發後持續1個月出現病徵,例如創傷記憶反覆在腦海或夢中出現,例如發噩夢、時刻有閃回現象(flashback),即感到返回現場再經歷事件,並且覺得逼真可怕,或是因為擔心事件會再次發生,而變得神經過敏、緊張,認為世界不安全、無人可信任,又或者感到憤怒,反覆問「點解偏偏揀中我」。另外,當事人亦會逃避所有能令自己想起創傷事件的人和事,例如避免到事發現場。
宜重述事件 勿以酒藥麻醉
崔稱創傷後遺症若果不處理會「好折磨人」,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他建議若果遇到創傷事件,要告訴自己有恐懼反應很正常,一般需要1至2星期才能平復心情,當事人要避免飲酒或服安眠藥麻醉自己,宜找朋友或家人將事件重述一次。
崔永豪指創傷事件時常被扭曲,令當事人誤解事件與自己出錯有關,引起自責、內疚,或誤解事件很容易發生、產生「周圍都好危險」的錯覺,故重組記憶有助當事人了解事件及表達感受。當事人重拾正常生活,包括參與社交及康樂活動,也可預防創傷記憶長期佔據腦海。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