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仍得回答英國提出的難題(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中國仍得回答英國提出的難題
(資深傳媒人 盧峯) - 盧峯

英國新任首相文翠珊出席G20杭州𥧌會,也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過面,談了中英貿易關係以至被叫停的Hinkley Point核電廠投資計劃。可惜傳媒不大關心,反而中美安全人員之間的口角(幾乎動手)更受注視。也許在中國政治精英心中,英國已不再是學習對象,更像是個可以收購的目標。中國大企業不是一而再地想收購英超球隊嗎?
可在著名歷史學者王賡武教授眼中,中英的相遇特別是十九世紀以來的糾纏是歷史重大轉折,甚至可說是歷史版塊撞擊般的重大事件,「餘震」到現時仍深深烙在中國歷史軌迹;而英國人當年帶來的難題與衝擊到今天依然沒有過去,中國領導層仍不得不面對。
年前王教授到劍橋就中英關係演講,談的就是兩國的「邂逅」,講稿後來修訂及輯錄成書,名為「十九世紀以來的中英相遇:戰爭、貿易、科學與管治」(Anglo-Chinese Encounters since 1800:War, Trade, Science and Governance)。王教授就這四個方面的中英交往作了專題論述。說交往其實有點客氣,實情是英國人迢迢千里而來把這四個問題硬塞給中國。最矚目、最讓人記得的當然是戰爭,特別是鴉片戰爭。正是英國的炮艦打開中國門禁,帶來了百多年沉淪、掙扎與苦難。
過去的中國王朝包括清朝,面對的最大威脅是內陸的力量。從西、北方草原來的一波波鐵騎改變了朝代和歷史。正因為威脅都在西北腹地,中國的軍事戰略、部署都以陸戰為主,海洋的威脅如日本倭寇視為無關痛癢,動不了王朝的根本。
十五世紀明成祖曾打造強大海軍,並派鄭和率龐大艦隊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州東岸,以規模及戰力計,可能是當時全球最強大的艦隊。只是,永樂以後的明朝皇帝很快重回重內陸輕海洋的傳統。清朝君主來自東北森林、草原,對海洋更是不以為意。直到英國艦隊東來,強大海軍從中國的東南「軟腹」攻進來,英法聯軍、八國聯軍都從海上直刺中國的政治心臟地帶。
今天,中國的海防問題並未過去,反而更需要重視。一方面因為中國的政經重心都在沿海地區,這個「軟腹」若不能守備好隨時出危險;另一方面美國在東海、南海都有強大的海軍力量,對中國的威脅不言而喻,顯然,英國人十九世紀出的難題中國政治精英仍不能不回答。
除了軍事、海防問題外,英式管治特別是法治同樣刺激着中國領導層。自從十九世紀英國打破中國固有的管治理念與制度後,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政治精英都在尋找穩妥、可行及持久的管治架構。過去他們曾響往法國共和、美式民主,後來又選擇了蘇聯式的集權體制,對英國式的漸進改革,倚賴慣例與常識治國不以為然。但中國越走向現代化,越發覺英國式的管治特別是法治與秩序的好處。
此外,不同華人社會包括新加坡、香港的穩定、和諧與相對公平,也得益於英國建立的制度與價值觀。150年前中國沒有好好跟英式管治方式邂逅,沒有餘裕深入了解當中好處;中國要長治久安,實在該向英國的管治模式取經。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