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 - 陳寶珣

一個時代 - 陳寶珣

百幾萬反建制的香港人,費九牛二虎之力,總算打完了一場漂亮的選仗,且意外贏得了久違的希望。選民的人肉長城以手中一票說不,固然令人動容,尤其難得的是本來元神散亂的香港民主運動,又一次讓人見到微弱的光。
政治是時來風送,送來新的也送走舊的。下崗的幾位泛民議員是資深社會運動家,自八十年代以來,香港的工運和社運是由他們自一無所有的年代步步走來的,可說是開啟了一代的先行者,這次選戰打得慘烈,塵埃未定,有人冷嘲熱諷責他們咎由自取,事實是香港人有欠他們一句多謝。
香港正需儲養出下一場全新且能量十足的政治運動,需要真正能帶來願景和執行力的政治家。這次選舉不是一次普通的立會選舉,它既是世代更替,也揭櫫了自決運動的未來。經歷了雨傘前漫長的冷感,到政治步步趨向覺醒的今天,從政者經歷了多少年月的洗鍊,明明知道已經無城可守,奈何只識得做永遠的反對派,一路以來被動的去傾去砌,去回應強加於己身的政治和社會不公,選民心裏明白,都知道這已經不能為香港提供出路。
朱凱廸的成功是個突破,他提出對未來的願景,且不是一味口號。城鄉共生,對官商鄉黑不再迴避視而不見,以社區充權來推動命運自決,這些理念雖然未具規模,但他多年來身體力行,這種實踐而非口號的感召,已足夠讓看不到未來的港人,燃起熱熾的希望,也足夠讓其他政黨反省,包括幾乎在立會滅黨的工黨也好,僥倖取得多席成功換代的民主黨也好,必須明白朱的大勝,以至於陳雲等異軍,不止在於選戰打得如何漂亮,網絡宣傳做得有多好,更根本的是要開拓出新的願景,提出令支持者有共鳴的論述。
杯水車薪地去組織基層服務地區,回應急切的社會議題等固然要做好,更要讓人看到未來。朱凱廸為他的選民試圖建構出一個擺脫附庸於資產者的在地生活方式,開闢新的抗爭點,以自身來活出族群、城鄉共生的可能,他突圍而出的正是走慣老路的泛民不曾想過要提出的,想也沒想過的願景。
香港太需要政治家了,或至於對個別當選人有不合理期望,期待他們真有政治家所需的條件和能量。成功的政治家要麼製造大量的恨,要麼製造愛。前者中外歷史上太多典範,在香港也有續貂的教主和國師,不斷挑起仇恨,搞出許多以我為專的內鬥。當一眾新晉標榜踢走泛民舊人為戰績之際,倒是朱凱廸說了政治家要說的話:香港人需要的不是仇恨,而是希望。
香港也好,一眾非建制議員和選民也好,要衝出仇恨,贏來希望,未來才有自決的基礎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