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上車難 梁特歸咎上屆政府停賣地建屋 曾蔭權:當年救樓市要落重藥

市民上車難 梁特歸咎上屆政府停賣地建屋 
曾蔭權:當年救樓市要落重藥

【本報訊】特首梁振英一直將樓價高企及公營房屋供應不足歸咎於上屆政府房屋政策失當。前特首曾蔭權首度開腔反駁,堅持金融風暴後為挽救樓市而落重藥是正確決定。他承認當年停止賣地後應繼續積極開拓新土地,但政府在樓市低潮時大量開拓土地,又賣不出,阻力會很大。
記者:麥志榮

梁振英(左)將房屋問題歸咎上屆政府,前特首曾蔭權(右)首度開腔反駁。資料圖片

對被指是市民上車難的始作俑者,曾蔭權接受《am730》專訪時指,1999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中型住宅樓價大跌六至七成,500萬元的單位跌到只值200萬元,「啲人好驚,如果仲係猛谷拍地出去,都唔知會變咗咩樣,當時市民亦唔會支持」。
為挽救樓市,當年政府下「重藥」,包括停止定期賣地改用勾地制度,及停建居屋,至今曾蔭權仍然認為政策是正確。

指應積極開發新地皮

曾蔭權指出,事後回想政策有可改善之處,「當時我哋冇做到一樣嘢,就係雖然我哋唔賣地,𠵱家回想嚟睇,都要積極開發新嘅地皮。」但他補充,當時新開發土地根本賣不出,一樣會引來批評。「有人會鬧你,『唓,啲地都賣唔去,積極起咁多(做乜呢?)』,所以將精力放喺經濟復蘇嗰度。」
他又指出,開發土地最艱難,面對來自環保人士、地區人士,個別既有利益等各方的阻力。「移山又唔准,填海又唔准,所有綠化土地又唔准,加高亦都唔准,點算呢?同埋密度又唔能夠增加,所以係好大挑戰!」現屆政府在土地供應上做了很多,公營房屋供應數量亦差不多,無法大量增加,原因是土地開發困難形成樽頸。曾蔭權感慨地說,「回想起嚟,每個政策都有好處、有壞處,人哋嘅批評你都要接受,有啲係啱,有啲冇咁準繩都未定,但市民批評你要接受!」
身兼中大地理及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的候任立法會議員姚松炎指出,盲目開發土地並非解決本港房屋問題的良方。
姚松炎指本港樓價高企是由多項因素促造,包括實質利率水平、聯繫匯率導致熱線流入等等非土地問題。當樓價高企,令地產商覺得有利可圖,自然會增加樓宇供應,但供應增加過程會有幾年滯後。解決上樓難問題,土地供應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需要從人口政策、稅務、金融及等多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