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很好。
台灣人情好、台灣小吃好、台灣文化水平優、台灣環境保護意識高、台灣人公德心好、台灣人公民教育高……老生常談,都不用寫出來,以上寶島品質大家公認。
嚴格說來,自己認識的台灣屬於上世紀,跟身邊不少有事無事都往台北鑽的朋友相比;對今天台灣,非常陌生!
不是一般陌生,而是非常陌生,他們去的、玩的、吃的,與我記憶中的認知頗大分歧。例如淡水,那些年小鎮風光,兜兜幽幽,似元朗邊皮;元朗今天除了人口更稠密,藥房、金鋪、垃圾更多,無甚進步甚至變壞,尤環境,比去日更壞。
相比漸變水邊優雅淡水?元朗差勁得多!
近年頑Facebook,港台兩地網絡上交往頻密,比任何地方都更密;除少數例外,份屬同種同文共同姓氏,效共產黨肉麻說法:親人。
網絡世代,近年認識不少台灣親人,台港那麼近,飛台北一個小時多一點,最近捷運開通機場,香港巿區乘機鐵到機場,一程飛機,乘捷運入台北市區,不知多方便。人來人往網絡內外,實質交往繁密多得很,某些演唱會、大爬(Party),你來我往,看來比北上更密切,只怕台灣人向以熱情好客馳名,一向忙碌奔波香港人未能在地同樣款客。
以上是甜點。
老老實實坐下來生活,並非無欲無求的退休,是粥是飯是生活!
實質政治氣候令港人氣餒,另加輿論推波助瀾,大眾興致勃勃欲試移民台灣,當寶島經濟不景、族群心態高昂,外來人作客相見好;同住難不難?
口不說出來,到親戚家掙一口飯吃會否惹出背地裏神憎鬼厭?
相見好、同住難,千古不移;客氣熱情一回事,巿場競爭另一回事,那是你爭我奪。際此台灣經濟無大突破,如何接收這堆不一定窮,只是對港無可戀的可憐人?
當年避九七回歸移民加澳紐港人,被接受情況不差,帶旺房地產與經濟不單止,不少在港賺夠了,移民他國就不全退休,只算半退休,對當地就業市場未製造特大衝擊,也不會引出太大仇恨,淡入成功,比今天將海外房地產市場炒得㷫㷫烚烚的內地後來移民,融入移民國程度較輕鬆。
移民台灣?
好一個有趣話題,這麼近,希望不會那麼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