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易零壹綠】
升級再造(upcycling)唔係新鮮事,膠桶可變成喇叭,酒塞可以是筆,鋁罐亦可搖身變為手錶或枱燈。廢物重生當然係好事,不過香港故事館前館長盧樂謙(阿謙)說:「如果只是集中在賣產品,某程度上仍是在消費主義的圈子裏,畢竟好多消費都唔係最必需的。如何將upcycling融入生活,才最重要。」數月前,阿謙與設計師洪銘健(阿健)、紙樣師傅及一班車衣女工等,在荃灣鱟地坊小販市場一齊經營檔口——真的變身鳥,將upcycling融入社區。
真的變身鳥(The Upcycling Bird),聽落有幾分似高登神獸卡,令人不禁會心一笑,但諗深一層,倒是頗貼切。檔口販賣的手帶杯墊tote bag散紙包,統統是用回收的廢物變身而成,由不同社區的一班紡織女工所做。檔口身處的位置以前是製衣重地,現在仍有數十檔成衣小販,選址此處不是湊熱鬧,舖頭也並非upcycling產品的集散地,而是希望作為一個據點,將upcycling的理念在社區宣揚開去。
話說阿謙在六廠基金會籌辦的紡織茶會上,認識了一班紡織工人,發覺好多人原來都有相關的體驗,「以前的人生活困難,會將舊衫改為其他用途,其實已經有upcycling的概念。」眾人一拍即合,變身鳥隨即成為現實,不過作為一個社區實驗計劃,他明白閉門造車只會困住自己,早前一班人更推着流動衣車,在區內與街坊交流。「要在檔口講upcycling,我們也很想知道究竟街坊對唔要的物品有何想像,而唔係我們做完就算。」
獨一無二 由設計師紡織女工改造
平時在檔口,也會遇到對產品有疑問的街坊,覺得麵粉袋的字被裁走了一半,不夠美觀。「我們會跟他解釋其實是用回收的麵粉袋做的,他們知道背後的理念,也會樂意買下。」曾修讀時裝設計的阿健說,他偶爾會來這裏看檔,檔口其中一個拼布袋,就是他用回收的布辦做成的。「有些街坊聽我們解釋甚麼是upcycling之後,甚至主動拿出舊衣物來改造。」招牌下那件顯眼的藍色衫,正是阿健用裙子改造而成。
他希望大家明白消費的態度,「好簡單的一個例子,為何我們做方形而唔係圓形的袋,因為做圓形的袋,四個角的布料會浪費。背後理念其實比最後成品更重要,我們不想生產多餘的東西。」檔口會接收街坊捐出來的布料,好多新簇簇的麻質袋,差些就葬身堆填區,他們回收後用來做成番梘袋。
難得的是,真的變身鳥已慢慢成為一個平台,令更多街坊及紡織女工認識upcycling,杏姐就是其中一個,改衫經驗豐富的她原本也甚少接觸,加入真的變身鳥後,現在她已做出多款索繩袋及散紙包,又嘗試用圖章在袋上印出精美圖案,放在店內寄賣。她甚至會在社區回收麵粉袋,清洗後做成環保袋,真正做到社區upcycling。「就咁將廢物扔掉其實好可惜,執垃圾回來改就有一種滿足感,車出來都幾得意。」
真的變身鳥
荃灣鱟地坊小販市集103至104號
記者:劉東佩
攝影:許先煜、陳健邦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