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環契弟 - 馮睎乾

西環契弟 - 馮睎乾

港人越來越抗拒中國,問題主要出在「代言人」上。近年代表黨的一伙人,由內到外都很醜,且絕大部分蠢。他們對世界的唯一貢獻,只是以身作則給抑鬱症病人打氣:「睇吓,連我呢啲廢物都未自盡,你又駛乜死呢?」國家好比一間餐廳,拍烏蠅,不是顧客不愛你,而是食物難吃;港人的嘴不刁,但餵他們吃屎,則一定反枱,因為吃屎不是味道問題,是尊嚴問題。梁振英已前屎可鑑,現在還要來一坨新鮮熱辣的「西環契仔」?有人索性叫「西環契弟」,其實窮源溯流,「契仔」和「契弟」曾幾何時也大同小異。
「契弟」有兩個意思:一指義結金蘭的弟弟,一指同性戀的契弟。後者引申為罵人語,廣東話亦有此一罵。據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閩人甚好男色,「長者為契兄,少者為契弟」,契弟的起居飲食均由契兄關照,連娶妻費用也由契兄支付。沈德符又說,除契弟外,「近乃有稱契兒者」,指有錢的金魚佬,利誘一群小鮮肉住在家中,「與講衾裯之好,以父自居」。可見指稱同性戀時,「契仔」、「契弟」是同一回事,且他們不但可以「含鳥」(語見《金瓶梅》),更甘願為奴,並以此為榮。據清人著作《閩政領要》,閩省殷富之家,養了很多俊美的契弟,這些富戶多以出洋販商為業,不想親生兒子航海涉險,「因擇契弟之才能者,驅之危地,利則歸我,害則歸人」,窮人做了契弟,可藉此致富,是以很多人不但不覺「契弟」稱呼可恥,反以此誇榮里黨,有損風俗人心。「契弟」後來變成侮辱人的一般用語,不由於龍陽之癖,而是因為做契弟的都有種恬不知恥的奴態。
Call a spade a spade,是契弟的就要叫契弟。《紅樓夢》寫薛蟠上學,「只圖結交些契弟」,連曹雪芹也這樣說,你不必不好意思,更何況有些人的名字,早就比粗口更難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