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結果出爐,戴耀廷的雷動計劃成為箭靶,不少政黨中人將多位老將落馬,歸咎雷動胡亂配票。這些批評不盡公平,例如何秀蘭和馮檢基落選,其實是民情民意的反映,何的對手是兩個有質素新秀羅冠聰、許智峯,而馮空降新西,本身就有很大風險。唯一李卓人落選,或可歸咎雷動訊息混亂,值得檢討。
雷動最大功績,是將策略配票的思維模式發揮光大,植根於香港人心中,思考如何令手上一票,發揮最大效用。當中,「思考」甚至比「策略」重要。正如我認識部份新界西選民,明明知道投朱凱廸有機會浪費選票,但仍然希望用一票支持朱,沒有投他們心目中次好、但形勢較危的黃浩銘。黃浩銘落選是一大遺憾,但選民經過思考的任何選擇,必須尊重。
策略投票並非雷動始創,2012年立法會選舉新界東已有選民自行與家人、朋友配票,結果近乎奇蹟地將6名民主派送入議會。結果證明,新東模式比雷動更加值得鼓勵。
雷動最初建議保住黃浩銘和郭家麒,放棄李卓人,但投票率不斷攀升,雷動在晚上改變策略,建議全投李卓人,多爭一席,結果李、黃雙雙落選,反而益了西環契仔何君堯。如果當初一早推薦李卓人,或者當晚堅持力保黃浩銘,事情或有不同結果。
總結前瞻,策略投票是需要的,但未必需要任何人或機構提供名單,因為形勢瞬息萬變,與其推薦人選,不如鼓勵香港人考慮民調民情自行配票,既不必擔心訊息發放太遲令選民接收有誤(例如新西李卓人),又或者情況有變要因時制宜(例如超區鄺俊宇選票滿瀉反而涂謹申差點輸給王國興)。
http://www.facebook.com/hammerout.hk
李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