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改選,投票率與投票人數都打破紀錄。在地區選舉,選民投出了令政府尷尬的結果,足見港人熱切期望以這個在人大8.31政改決定及雨傘運動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向政府表態。選舉沒有把梁振英打開口牌叫人Vote them out 的議員都排除,就算有政黨出現新老交替,選進去的都是更年輕、本土色彩更濃厚的一代。
雨傘運動之後,香港的政治生態出現明顯變化。年輕世代除了不信任政府及北京之外,也不再完全信任過去幾十年鍥而不捨由街頭搞社會行動起家,爭取到議會開放之後走入議會的政壇大佬及泛民政黨。他們也不再有耐性被當權者及既得利益集團以所謂的「溝通、建立共識」這些說法愚弄。人大8.31的決定也正式宣佈「民主回歸、港人治港」那種論調在年輕一代的心中破產。 一個又一個傘後組織、本土組織紛紛成立,甚至出現以港獨為旗號的組織,都是以年輕人為骨幹。他們甚至毫不掩飾,要取代傳統泛民,要令香港政壇成鼎足而立之勢。
這一次立法會選舉令一些元老級議員,例如馮檢基、李卓人、何秀蘭落馬。年輕新銳的參選人不少都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例如朱凱廸、鄺俊宇、劉小麗等等。打着本土主義及港獨旗號的組織,雖然選舉結果並不理想,取得的總票數也只是不過不失,但仍然有接了本土民主前線梁天琦棒的梁頌恆入局,青年新政的游蕙禎也擊退了儼如教主的黃毓民,熱普城的鄭松泰在新界西也取得高票數當選。這幾位新入局的議員雖然都受到不少人的懷疑和批評,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選舉中擺出的姿態及提出的理念得到了選民的認同。這才是特區政府、西環及北京應該面對的問題。
打壓激發本土港獨擴散
港獨思潮及本土主義的湧現及急速擴散,是北京對港政策長期錯誤及梁振英那種鬥爭策略激化而成。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員曾經把港大滾動民調的原始數據作進一步的分析,發現那一些高舉港獨及本土主義旗號的候選人,雖然未能勝出,但他們在18至39歲組群的支持度十分高,只是在較高年歲組群中的支持程度十分低,才令他們落敗。
早前中文大學進行的民意調查清楚反映有近四成年輕的受訪者支持港獨。可見這一次本土派仍然未能大勝,只是因為年歲較大的組群在構成了制約效果而已。如果北京及港府繼續這一種激化本土主義及港獨思潮的治港策略,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取得更多立法會議席只是遲早的事。除非政府每一次都透過選舉主任不確認他們的參選資格。但不能忘記這打壓策略,正是激發他們擴散的原因。隨着年長的一群淡出,年輕的一群慢慢加入,要打壓這種思潮會越來越困難。
帶有強烈本土主義甚至港獨色彩的仍然有6人當選,加上傳統泛民的接班人也或多或少更傾向以本土視野來處理香港問題,這一批新銳年輕的議員還會用以從前的那一套跟政府打交道嗎?體制外本土主義及港獨思潮的基礎可以靠打壓消滅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只要北京當局及特區政府老實一點,不要自欺欺人,不要只想着顧全面子,當知中央對港的政策及港府的管治策略,都到了不得不改弦易轍的時候了!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