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暴動,遍地炸彈,我戰戰兢兢地上學,九月進灣仔「維多利亞」書院唸中五,準備翌年會考,功課吃緊,也就顧不上什麼危險。一天午後,暴雨帶冰雹敲窗格格響,體育課上不了,吳乙安老師讓我們自修。吳老師是「均安」籃球健將,常在「修頓」球場比賽,我喜籃球,因身高不夠,參與不了,偶往做啦啦隊。我也愛看閒書,乘自修課,抽出金庸小說看,正入神間,背後響起吳老師的聲音:「你也看武俠小說?」我一愕,點點頭:「我喜歡金庸。」吳老師「嗯」了一聲,道:「我弟弟也寫武俠小說!」「是嗎?」我有點出奇,吳老師身材魁梧,武將範兒,很難想像他的弟弟會是寫武俠小說的文士。吳老師笑道:「他在台灣政治大學唸書時,寫了一點賺稿費,現在很有名咯!」口中的新進武俠小說家就是司馬翎,一段時期耑名「吳樓居士」,稱居士,年齡在三十以下。吳老師續道:「明天我帶他的作品給你看。」翌日沒體育課,吳老師召我到教務處,親手交與我一冊小說——《劍氣千幻錄》,他說:「這小說五八年在香港《真報》發表過,很受歡迎。」我唯唯否否接過,回到家裏依然看金庸,小說給冷冷地擱在木桌上。第二個禮拜吳老師問我可看了,有什麼想法?我瞠目結舌,一頁也沒看,如何答?只好胡謅「情節很曲折,描寫也細緻」這些門面話,如何騙得過老師?他苦笑一下道:「唉!難道真的沒人能跟金庸比?」這句話在五十年後的今日,仍教我印象深刻,老師憐弟才,學生不懂才,其奈之何!
直至九十年代,我編《武俠世界》,才看了司馬翎,其時,彼已逝,吳老師也失去聯繫。此際,勁道來矣,展卷難釋,小說曰《帝疆爭雄記》,在司馬翎的眾多作品裏頗具名氣,一夜看畢,深悔當年孟浪,為什麼不早點兒看司馬翎呢!遂從舊筐裏翻出《劍氣千幻錄》,書皮發黃,蠹蟲肆虐,看前一番清潔。清香一炷看舊書,迨至中夜仍不眠,始覺昨非今是,我的眼光太淺,主觀太強,司馬翎的小說,實不弱於金庸,然則緣何不若金庸那般受歡迎?台灣林保淳教授析其因——「主要問題是來自他的作品整體所呈現的質樸厚重風格。」司馬翎的小說節奏較緩慢,有悖於通俗小說的標準。林教授又言——「司馬翎的特長在於舒徐沉穩、從容不迫,這是他的小說迥異流俗的展現。」六十年代生活節奏慢,讀者當樂意接受這種風格,至近代,生活節奏變快,讀者難耐那種「舒徐沉穩」的敘述方式,因而棄之而去。林教授語帶感喟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司馬翎小說「蒙塵」的主因。
儘管如此,林教授仍然是司馬翎的知音,除了葉洪生博士,他是第二個用鴻篇巨著紹介司馬翎的台灣武俠評論家,他導引讀者看司馬翎,首要注意箇中「推理」元素,推理是司馬翎小說獨具的風格,不重「解謎」,而是「用智慧與理性對各種事物、觀念作深刻的分析」。我喜推理,甘之如飴,萬一你非推理迷,就會受厄於分析過於累贅,閱讀興味大降矣。其實,我讀司馬翎,倒非全源於他的推理,他的雜學更引起我的注意。司馬翎博學,佛學道家、陰陽五行、堪輿命理、陣法圖冊、土木建築、醫學藥理、東瀛忍術,信手拈來,頭頭是道。林教授舉《飛羽天關》(註:未完成) 一書對堪輿、陣圖之描寫,謂:「神奇詭妙,引據確鑿,更勝金庸《神鵰俠侶》中黃藥師所排的『二十八宿大陣』。」此書我未看過,然我深信林教授的識力,自無虛言。素手拭塵灰,只望明珠亮!葉、林二先生愛才憐才,為司馬翎叫屈,誠是有心人!
(附記:倪匡之能成武俠小說家,得力自司馬翎,58年司馬翎在《真報》連載《劍氣千幻錄》,某日斷稿,社長陸海安大急,倪匡其時工作於報館,自動請纓代筆,遂有「岳川」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