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顧「上座」尋老味 - 唯靈

再顧「上座」尋老味 - 唯靈

近年香港的外省菜館多打着「京川滬」的招牌,其實三大菜系風味各有不同,要想一把抓談何容易,往往顧此失彼弄得非驢非馬。
年初原籍北京的老友與區區往灣仔謝菲道一家叫「上座京川味」的小館子吃了一頓地道老北京口味的「北京胡同羊肉串」、「烤羊扒」、「羊肉餡餅」甚合羊癡口味,留下很好印象。
最近再往「上座」老友除點了「沸騰水煮魚」、「宮保雞丁」和「魚香肉絲」三樣川菜之外更還來一客「京式羅漢齋炒飯」。
區區聽飲食業老行尊說過「羅漢齋」應有十八種材料以符「十八羅漢」之數,除「三菇六耳」還須有九種瓜蔬豆製品麵筋之類,不足此數不能僭稱羅漢齋,只可稱為上素。
「上座」的「京式羅漢齋炒飯」材料殊為清簡,以切指甲片的小棠菜為主力,補以雜菌粒和玉米筍粒,如此而已,祇此而已。可是雖然只得寥寥可數幾樣素料,卻甚清鮮可喜,風味遠勝一般用料龐雜的羅漢齋。
區區一向以為素菜宜清不宜濃,用料宜簡不宜繁,這以少許勝多許的精采炒飯可為明證。
愚意以為如此妙品亦不必假借羅漢齋的虛名,索性喚作「北京上素炒飯」好了。
「上座」走大眾化路綫,招牌菜「北京烤鴨」每隻取價也不過三百元。「胖師傅」高源出身「全聚德」,十八歲入門學藝積三十餘年經驗,烤鴨和烤羊扒都是拿手好戲。